漫画/吴志立
长沙晚报记者 李广军
“吃酸菜鱼会感染病毒,病毒的名字叫SB250”“银行、公交车站、药店、快递公司都成为了‘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抵制日本电影《贞子3D》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上映”……每天必刷朋友圈的您,是否曾经遭遇过这些谣言的一轮又一轮轰炸?
面对层出不穷的谣言,您是如何面对的?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是盲目相信甚至因此而焦虑,又或是对谣言说“不”同时转发权威辟谣信息?或者——
34岁的颜女士,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朋友圈里的信息又多又杂,除了各种谣言,还有不少同学做微商发广告。”颜女士说,对于朋友圈的各种谣言和垃圾信息,她已经忍无可忍,“好容易有空看看朋友圈,结果感觉看到的都是假消息和各种吐槽文,所以我干脆停用了朋友圈。”
现在,整个世界清静了。她笑着说。
A 相信不相信,这不是个问题
如今,从朋友圈学习碎片化知识,汲取生活营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充实自己的重要或唯一方式。
而在微信朋友圈,传播最迅速的,也并不都是权威新闻和修身养性的小品鸡汤文,还有相当一部分层出不穷的谣言,涉及健康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政经和社会秩序、爱心转发等多个方面。
生活不止眼前的“狗血”,还有“天杀”的谣言。
连日来,记者通过在QQ群、微信群发布问卷以及街头随机采访,调查了50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后发现,大家对朋友圈谣言都是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
28岁的陈海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从事策划工作,他说:“我最烦的是,每隔那么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那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荒谬不经的谣言,总会顽固地跳出来。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想把发这条信息的人拉黑。”
比如这条“抵制日本电影《贞子3D》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上映”,内容是“请大家12月13号一定别进影院,大家一起为《贞子》票房为零,做努力……”然后,就是所谓“腾讯公司和日本人打赌”以及“发5个群,你就会连升4级,发完十秒钟看看你的头像”等等信息。
“这条谣言漏洞百出,时间等各种关键信息全部经不起推敲。”陈海苦笑着说,“《贞子3D》这个电影,基本上每年都要‘被上映’好几次。”
可实际上,就是这条荒谬的谣言,却是腾讯官方微信安全中心发布的2016年十大谣言之一。
“其他的我还可以理解,毕竟还有那么几分科技含量,不是那么容易分辨真假,但这条……我实在无语了。”90后张波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名微商,和陈海一样,他惊诧于一些低劣谣言的传播。
这种被市民称之为毫无技术含量的谣言,还有很多:“昨天凌晨2点21分,一女性感染SB250病毒死亡,年龄21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隔离。据悉此女是在市场买草鱼回家做酸菜鱼吃后发觉呕吐头晕送院……”
这条消息,经过媒体记者向各地市疾控中心核实得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SB250”这种病毒,而且大部分病菌都不是耐高温的。但这些包含了“SB”“二百五”等恶搞词的谣言,传谣的同时,还在严重挑战我们的智商,真是可恶。
对于这些稍经思考就能分辨真伪的谣言,其实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网络谣言锻炼捶打的网友们,早就能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并且有意识地进行抵制。
B 转发不转发,这倒是个问题
但是,对于其他一些更具欺骗性的谣言来说,要分辨真伪却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在朋友圈中,人们更关注的,是健康养生、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方面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似是而非的包装,让人难以分辨。
同样是2016年十大谣言,以下这一条就明显高了数个档次:“请告诉您的孩子,在外面,找不到爸爸妈妈的时候,不要慌乱,去任意一家银行坐下……10月1日起,全国银行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
这条谣言的迷惑性极强,因为它正好切合了人们对儿童人身安全的担心。作为一名10岁男孩的母亲,胡女士极少在朋友圈转发,但这一条她却毫不犹豫地转了:“无论如何,自己也感觉心安一点。”
这条谣言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它的病毒式传播轻轻松松“10万+”,连银行内部员工也未能幸免。在一家电视台工作的朱先生告诉记者:“我有个在银行当中层干部的高中同学,这条消息出来之后,第一时间在同学群里转发,我只是在后面加了一句,这个消息不可信,并且把此前已经出现过的那些情况都复制一遍给他,结果他义愤填膺地说,就算是假的,这个也能让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这条谣言造成分歧后直到现在,我们的关系都无法恢复到从前那样。”
实际上,经证实,全国银行系统并未发布此类通知,银行网点也没有能力提供相关服务;而去年,各种儿童守护点的版本比如公交车站、某连锁企业门店、书店、药店等说法一直甚嚣尘上,最终都被证实为谣言。警方也表示,作为家长,平时多教孩子记熟亲人的名字和电话,在走丢之后原地等待或学会报警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2016年,更多的谣言难以分辨。“去年,我幸运地躲过了诸多朋友圈谣言的冲击,唯一中招的,我相信,如果不是专业人士,也难得发现其中的猫腻。”年近不惑、从事销售工作多年的李斌告诉记者。
他说的是这条《法院终于判了:停车位居民免费使用,开发商无权租售!》,文中提到,南京星汉花园停车位之争,法院认为“地下停车库归全体业主所有,开发商应立即向业主委员会移交全部地下车库”。如此“判决”自然会引起全国各地小区业主们的关注和刷屏,更有甚者,有不少业主拿着这条微信,在跟物业或者房产商的交涉中振振有词:“你看,法院都是这么判的!”
但这其实是一则谣言。微信官方辟谣账号“谣言过滤器”辟谣说,网传文章其实是2003年的一篇报道,该案最终判决结果跟此文差距甚大。现有法律规定明确小区车位、车库的所有权归属问题:按公建分摊给全体业主的地下停车位,和占用共有道路停放汽车的车位,产权归全体业主所有;未公摊的地下停车位,产权归开发商所有;地下人防车位,归国家所有。
“转发不转发,这真是个问题啊。”李斌说,作为一个小区业主,自然愿意转发对于自己有利的判决和文章,“是否谣言,需要一个权威平台来帮我们鉴别。”
C 拉黑不拉黑,这是个大问题
在微信朋友圈,以“××和××混着吃有毒,千万别吃”“转发挽救家人,这些吃的不能碰”为主题的文章阅读量轻而易举“10万+”。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会点开吗?也许年轻人已对这些标题党的套路深谙于心,但父母这一辈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转发甚至照做。这类谣言充斥着“老爸老妈的朋友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及其家人的思想和生活。
“对于那些在朋友圈里人云亦云转发谣言的,我拉黑起来毫不犹豫,但老爸老妈我实在是没办法!”不少市民在接受记者调查时,都无可奈何。
近年来,微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袭,不少老年人也使用起智能手机,加入了这个行列。他们不聊天,不视频,却时常关注着孩子和亲朋好友的朋友圈,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在朋友圈里转发。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老人们朋友圈的信息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养生建议、警方提醒、心灵鸡汤和育儿宝典,而这些,正好是朋友圈谣言的多发区。
即便屡遭打脸,饱受诟病,“养生谣言”依然是朋友圈最为茂盛的“毒草”。因为大部分人觉得,健康是头等大事,转一转就算没好处,也没啥坏处。
“我发现,老爸老妈对政治类谣言免疫力极强,极少转发,但那些跟养生以及安全有关的似是而非的内容,转发得非常勤。”接受记者调查的王先生,好气又好笑——“黄瓜太粗不能买”“西瓜和桃子不能一起吃”等等,均来自王先生父母的朋友圈,也渐渐变成了父母的“饮食守则”。“去年夏天,我吃了西瓜后,又吃了一个桃子,父亲还因此生气了。”
2016年,食物相克类谣言多方流传,成功挤进十大谣言之列。这一年,我们见过了太多食物相克的转发提醒,“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会中毒;而且蘑菇和小米、大黄米千万不要同吃,会产生一种毒素,医院治不好”……而实际上,经过媒体记者向医生求证得知:蘑菇和茄子、小米、大黄米同吃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只有误食毒蘑菇后才会出现中毒的症状。
面对这些谣言,年轻人应怎样帮爸妈“清理”朋友圈?近日腾讯《较真》发起了一个“关爱爸妈朋友圈大作战”活动,目的就是帮助爸妈赶跑谣言。活动中,嘉宾表示,首先是要尊重父母,别挑战父母的世界观;其次是对于父母的朋友圈,辟谣要有重点,害处不大的可以不去管;三是让爸妈从他们感觉可信的地方获得信源。
市民周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爸妈不需要那些他们分辨不清的知识,他们需要的是我们!”他觉得,子女应该多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聊聊天,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了,也会少关注手机。
D 举报不举报,这不该是问题
作为重度手机控,刚刚毕业的王渠平理性平和。“我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非常多。各种信息充斥,其中不少是谣言。只要确认是谣言,我都会果断选择投诉。”他说,网络信息量太大,依靠权威部门一一找到并甄别难度很大,大众的举报和投诉可以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很多线索,能积极有效地打击谣言。
事实查证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辟谣行动刻不容缓!近日,专为辟谣查证而生的腾讯新闻“较真平台”正式宣布推出,查证对象包括一切符合公共利益和公共兴趣的信息。
而此前,腾讯公司发布的《微信生态安全报告(2016)》显示,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累计辟谣文章超过60万篇,日均科普次数超过160万,处理朋友圈谣言链接数超过120万条,2016年累计处理谣言文章20多万篇,处罚造谣传谣账号约10万个。
“治理谣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都应作出努力。社会层面,相关部门应及时辟谣,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对发布谣言的人依法严惩等。而在个人方面,每个公民首先应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另外,举报谣言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湖南天楚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志员介绍。
面对充斥朋友圈的大量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接受采访的市民和专家给出了建议:
遇到难辨真假的信息,首先要看其消息来源。一些网络媒体、自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阅读量,会编撰发布一些谣言,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才可信。
谣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人们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试图用各种刺激性强的视频、图片、文字来吸引人,所以这类内容最好不看,更不要信。
主流媒体会专门针对一些谣言进行辟谣,可以上网搜索,或登录政府网站、打电话,寻找最权威的辟谣消息。
一旦发现谣言,不要转发,要坚决举报。微信上的谣言帖子,可以在文章右下角点击“投诉”——选择投诉原因——下一步——投诉描述——提交。
法律规定
散布谣言的可处拘留
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针对散布谣言等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而且,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被认定为刑法相关条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谣言分析
大部分谣言是
焦虑、期望、憎恶的表达
2016年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专门对微信谣言进行了分析。
这份报告称,谣言主题可以分为9类:健康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政经和社会秩序、爱心转发、广告营销、奇闻趣事、色情和其他。调查显示,对于十分重要但是真伪难辨的信息,70.3%的受访者都表示“宁可信其有”,只有17.6%的人选择“宁可不相信”。这份报告分析称,谣言的传播都有其社会心理动因,大部分谣言是焦虑、期望、憎恶的表达,归根结底是控制感缺失后为重获控制感而做出的尝试。同时谣言还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特殊方式,人们可以从中获得人际沟通的满足感。
谣言鉴别
真的还是假的?
只需三步鉴别谣言
遇到疑似谣言的信息,只需三步就能鉴别真假:
第一步:进入“谣言过滤器”公众号;
第二步:将你觉得可能是谣言的信息复制、粘贴过来,或者直接输入内容,例如,“小龙虾是虫子吗?”
第三步:小助手将立即甄别信息并给你回复。
另外,如果你发现谣言,可以通过以下流程进行投诉:
朋友圈谣言:长按朋友圈谣言文本内容→“投诉”→选择“谣言”选项进行投诉;
公众号、外链文章:点击文章所在页面右上角菜单“...”→“投诉”→选择对应谣言选项进行投诉。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广军
编辑:夏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