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彭业忠 通讯员 吴红艳
“村道平又宽,牛羊在撒欢,游客进村来,我们好快活……”1月23日早晨,花垣县十八洞村进村道上,几个苗家阿公阿婆唱着苗歌赶着牛羊上坡去。5米多宽的柏油村道上,小货车、小汽车载着一车车年货、一车车游客来回穿梭。
提及20多年前这条进村道,苗嫂龙拔二满怀深情地说:“这条路,是当年老支书杨五玉带领我们全村人,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
在杨五玉家里见到他时,他告诉记者,他与共和国同龄,农历正月十八,就满68岁了。腰不弓背不驼的杨五玉,是个退伍老兵,1968年他去当兵,1970年在部队入党,1972年退伍回到村里。
1983年,杨五玉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干20年。
当年,一条带子般狭窄的山路,镶嵌在十八洞村半山腰上,是全村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村民进进出出只能靠双脚。从村里步行去排碧乡场,翻山越岭要走近2个小时。
十八洞村当时有5个村民小组,80多户人家,共400多人。“梨子寨穷,梨子寨苦,肩挑背驮磨破皮,养头肥猪卖不出……”这是该村20多年前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做梦都想着修条通车的进村路。
“要想富,先修路。”1998年,杨五玉盘算着该如何修通进村的公路。县交通局出资购买炸药与钢钎,其余靠村里100多个劳力用人力挖。
杨五玉与村干部商议,把5公里长的线路分成5段,每个村民小组负责一段。然后,再和小组长根据每户人家的情况,把修路任务细分到户。
村民杨明当至今记得:“当年修路,杨老支书不仅把难度最大的路段划给自家,还常常帮老弱病残家庭修路呢。当时有些村民觉悟不高,认为反正自家买不起车,根本没必要修路,总是躲躲藏藏,以各种理由推脱。无奈之下,杨老支书白天修路,晚上逐家逐户上门做工作。”
杨五玉的决心和行动打动了乡亲们。1998年夏天,修路进入实施阶段。炎炎烈日下,家家户户出动,老老小小行动,你一锄头他一铲子,大伙儿热火朝天干起来了。
为了赶进度,那几年冬天,凛冽寒风中,杨五玉吃住在路边。整整3年过去,进村路修通了。
村民杨秀富说:“为了节省每一分钱,3年期间,老支书杨五玉带领村民们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各自从家里吃饭后去修路,硬生生从半山腰上辟出一条通车的村道,实在不容易啊!”
杨五玉的大儿子杨远朝心疼地说:“拖拉机塔塔地开进寨子那天,大家托运东西方便了,出门有车坐了,可我爹却黑了、瘦了,我娘躲在房里哭了……”
2003年,54岁的杨五玉主动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并向组织建议让施金通等3名年轻人担任村主干。
施金通没让杨五玉失望,由于他干得出色,虽然依然担任着村支书,现在已被选为双龙镇副镇长了。
身体清瘦的杨五玉,依然保持着军人的豪爽与开朗。英雄并不寂寞,如今十八洞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没有忘记这位“老当家”的功劳。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业忠
编辑:夏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