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八洞”的忙年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业忠 编辑:康晓乔 2017-01-27 10:10:45
时刻新闻
—分享—

  1月26日上午,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家阿妹们唱苗歌,为打糍粑的阿哥助威。

  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彭业忠

  通讯员 龙艾青 吴红艳

  1月26日,农历腊月廿九,是花垣十八洞村苗家人忙年中最紧张的时刻。

  上午8时刚过,竹子寨43岁的杨超文一家,开始忙碌起来。

  杨超文与他大哥和侄儿,先洗岩粑槽——用自来水将粑槽里里外外洗干净。然后,用钢绳将粑槽固定,两人用长而粗的木抬杠,将粑槽抬到院坝中央。

  抬粑槽是个力气活,过去抬粑槽,都是杨超文和他大哥的事。今年不同了,杨超文大哥18岁的儿子请他老爸“让贤”了。他与叔叔杨超文一同抬,这在湘西土家苗寨叫做“有子不要父上前”。“让贤”了的杨超文的大哥,在一旁小心招呼着。

  叔侄俩慢慢往前移,钢绳与抬杠间发出吱吱的声音,在一旁观看的记者也屏住了呼吸。

  粑槽在院坝中央落定,杨超文叔侄长舒了一口气。

  杨超文的妻子龙琴妹和嫂子在灶屋里忙着烧火,蒸糯米。

  杨超文告诉记者,十八洞村今天只有他一家打糍粑,其他村民早在腊月二十左右打了。

  打糍粑是力气活,也是一门技术,需要两个壮实男人交替用力,将木棰砸向粑槽中的熟糯米。糯米成粑后,有很强的粘力,会将木棰粘住而扯不开,另一人需用尽全身力气,用粑棰将糍粑砸开。

  打到第三槽时,杨超文提出让记者体验一把。记者虽然笨拙,惹来笑声,但还是打完了一槽。

  打糍粑也是团队活,需多名妇女捏糍粑。谁把糍粑捏得圆,说明她贤惠。糍粑捏得圆,寓意全家团团圆圆。

  杨超文家在寨子里的几个族家的妇女都来帮忙。她们身穿漂亮的苗族服装,在男人打糍粑的过程中,用苗语唱起祝福的歌谣。

  杨超文办了一个“幸福之家”农家乐,开在梨子寨他四叔家。他四叔杨东仕今年76岁,退休后一个人在家守屋,开了农家乐,杨超文可给四叔作伴,四叔也可给他添柴加火。

  杨东仕告诉记者,农家乐每月毛收入有8000元左右,净收入有3000多元,比在外打工略少,但能照顾一家老小。杨东仕老人还表扬杨超文孝顺,总要给他钱,但他坚拒不要。

  “我自已有退休工资,年轻人创业难,我帮些忙是应该的。”杨东仕老人诚恳地说。

  忙年另一重头戏,是从火坑上取腊肉、洗腊肉。

  猪后腿最好的一块腊肉,一定是过年时全家人一起吃;猪脚是熬肉的好食材,猪腰子、猪心脏、猪舌子则是小炒的好食材。

  61岁的龙拔二在院坝上摆了个小吃摊,客人来来往往,她要招呼客人,洗腊肉的“重任”就落在64岁的丈夫杨秀富身上。

  杨秀富在灶台上的锅子里一边用热水洗腊肉,一边与记者扯谈。

  “现在洗腊肉不算苦事了,原来没有自来水时,要挑水就麻烦。腊肉要洗很多道,用水很多。现在好了,自来水引进了灶屋,太方便了。”杨秀富感慨道。

  杨秀富23岁的儿子杨英华,两边跑着给爸妈帮忙。妈说没姜米了,杨英华便走进灶屋,洗姜、切姜。爸说灶孔里没柴了,杨英华就走到灶前,添柴加火……

  下午4时许,杨英华刚透了一口气,巧遇来村里走基层采访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编辑龚政文。

  通过交谈得知,杨英华是华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且是定向援藏的学生。龚政文问即将毕业的杨英华,是先考研还是先就业 ,杨英华豪不迟疑地说,先去西藏工作。

  在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大姐”的石拔三家,她的小女儿带着一双儿女,从保靖回家过年。一切有小女儿等人张罗,67岁的“大姐”坐在火坑边看电视,或在寨子里串门闲谈,好不悠闲。

  79岁的施成富和76岁的龙德成老两口,日子更悠闲。3个儿子家都在忙年,谁家大年三十年饭先熟,他们就在哪家吃团年饭。龙德成老人把记者拉到她家的堂屋里,指着一箱梨子、一箱苹果和一个哈蜜瓜说,这都是村支书施金通送来的。

  龙德成指着老伴和她脚上的新布鞋说,这是女儿最近送来的。

  两位老人脸上,绽放着幸福、甜蜜的笑容。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业忠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