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戴勤 蒋剑平
通讯员 袁光宇 何艾华
“每天,听着父母的教导声、妻子的关切声、儿子的呼唤声,声声入耳。那种甜蜜,只有我自己才体会得到。”2月6日,新邵县资江水洞岩渡口35岁的“艄公”何益明说。
水洞岩渡口位于新邵县严塘、大新、新田铺3镇交界处,渡口全长350米、最深处约20米,是新邵县54公里资江航道上27个渡口码头之一。解放前,这里没有专门的摆渡人员,当地居民依靠自己驾驶竹排和小渔船等过河,每年都发生溺水事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出资在这里设立公办渡船,何益明的爷爷何汉宜成为渡口第一个官方认可的“艄公”。如今,何益明的爷爷开的小木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何益明父亲何新生驾驶的钢制渡船也不见了,何益明驾驶的标准化渡船也在此开行12个年头了。三代“艄公”,一代接一代,一代“艄公”一代船,只有渡口的涛声依旧。
2月6日,农历正月初十,城里人早已上班工作,而乡村拜亲访友还在热烈进行。从农历小年至今,从每天天亮到天黑,何益明以每10分钟一渡的频率,在渡口之间来回穿梭。“我这艘渡船限载30人,但事实上,有30名乘客我要开,只有一名乘客我也得开。”何益明说。
别看春节期间水洞岩渡口热闹非凡,每位乘客又收费3元,但何益明的年收入仅有4万元左右。“何益明的收入由3个部分构成:一是由新邵县地方海事处每月发放300元补助;二是每年1.5万元左右的油补;三是平时每人每渡2元的收费,只有春运期间才允许每人每渡收费3元。在水洞岩渡口,每摆渡一个来回,在风力小于三级的情况下,需要4元油钱;风力大于三级,要6元或更多。所以,何益明的年收入很难超过4万元。”何益明所在的严塘镇水庙村一位村干部介绍。
虽然收入并不高,但已在水洞岩摆渡4000多天的何益明从无怨言。“从小,看见爷爷、爸爸把一批又一批乘客安全送过河,我觉得他们特别伟大。长大后,我特意到邵阳市交通驾校拿到了船舶船员适任证书,于2005年接了爸爸的班。每天,我驾着标准化渡船迎来送往,心中感到挺自豪的。”何益明说。
到中午12时30分许,渡口乘客逐渐稀少。这时,山坡上一座砖房里有个女人探出身子叫道:“老公,吃中饭了!是在船上吃,还是回家吃?”
何益明站在船头,把右手做成一个喇叭:“老婆,还是在船上吃吧,还有人等着过河。”
五六分钟后,从山坡上砖房里跑出一大一小两个男孩,一个拎饭盒、一个提热水瓶,“爸爸、爸爸”地欢叫着,一路向渡口跑来。
他们中,或许会有水洞岩第四代“艄公”?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戴勤 蒋剑平
编辑:夏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