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乡市虞唐镇有一个传承了近500年的新春习俗--踩高跷。
虞唐高跷的第四代传承人周景祥(右)一直在致力于将这项民俗活动发扬光大。
相互整理服装。
牌匾上写着表演的戏剧名称和吉祥语。
祖孙传承。
高跷表演者倚坐在梯子上等待长者帮忙绑脚。
一切准备停当,等待表演。
倚树休息。
一场走街串巷的高跷表演时间长达40多分钟,这个小姑娘一直如履平地,几乎没有歇息的时候。
踩高跷上街。
红网湘乡市分站2月10日讯(分站记者 熊杜泉)9日上午,湖南省湘乡市虞唐镇区锣鼓喧天,好不热闹,虞唐高跷表演队走上街头,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一道新年“民俗大餐”。这项新春习俗传承至今已近500年。
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私访江南,春节期间途经湘乡虞唐,明武宗一行参加虞唐花灯会的游艺活动,传授了高跷技艺,从此这门技艺被传承下来。2014年虞唐高跷被列入湘乡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被列入湘潭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次参加高跷表演活动的总人数达200多人,其中踩高跷的16人全部为年轻人,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不到5岁。年轻的高跷表演者们化妆扮相,身穿彩袍,年幼者踩着一米多的高跷,年长一些的踩着两米多甚至三米多的高跷,伴着喧天的锣鼓和飘扬的彩旗走在老街上,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在虞唐人的记忆里,每逢春节元宵,走街串巷的高跷队成节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每次表演,高跷演员10人左右,演职人员上百人。表演时的服装道具与扮演人物一致,扮演人物有渔翁、小二哥、和尚等下层劳苦大众,也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上层贵族。表演剧目多是取材于历史演义、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表演者按剧中人物形象开脸(化妆),穿戴相应的服饰,手持相应的道具,行走时,旌旗飘扬,锣鼓开道,牌匾上写着表演的戏剧名称和吉祥语,演员以一字形队伍行走,便于观看,保护者、观众两旁随行,按指定路线行走。
虞唐高跷的第四代传承人周景祥一直在致力于将这项民俗活动发扬光大。他将高跷进行了改良,给村里的孩子们定制了高矮合适的小跷,亲自手把手教。目前,周景祥已将高跷技术传授了60多人。如今在虞塘镇,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踩高跷的队伍。
“高跷不但是我们虞唐镇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文化名片,同时也为村民们找回了失落的‘年味'。”谈起高跷技艺的传承,周景祥充满信心,“高跷列入了湘潭、湘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了新开始,让我看到了希望。”周景祥说他将进一步完善和传授表演道具工艺,收集整理好高跷的相关文字记录,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