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大省,精细农业如何破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编辑:陈佳婕 2017-02-16 09:23:12
时刻新闻
—分享—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大省,精细农业如何破局

2月14日,桂阳县黄沙坪街道柏树村油菜花基地,技术人员在观测油菜花新品种特性。近年,该县在黄沙坪、太和、荷叶等乡镇种植油菜花70000余亩,政府免费为贫困农户提供油菜花种子、肥料并进行技术指导。

  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欧阳常海

  摄影报道

粮食生产

  牢守一条底线:永久基本农田不被占用和毁坏

  主攻方向:

  1、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和特色旱杂粮。至2020年,全省高档优质稻突破1500万亩,新建特色旱粮生产基地100万亩

  2、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至2020年,全省30亩以上大户达20万户以上,60%左右的耕地实现规模化耕作

经作产业

  重点打造蔬菜、柑橘、茶叶、棉花、特色水果、蚕桑、中药材、花卉产业链;

  至2020年,全省经济作物全产业链年产值达4000亿元

  主攻方向:

  精细布局五大特色产业基地

  1、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产业,如特色果蔬罐头、食用菌、外销茶

  2、进口替代产品供应基地,如柑橘浓缩汁、葡萄酒、高档果酒

  3、差异化竞争力强的产业,如早熟梨、早熟葡萄、延季错季蔬菜

  4、高附加值与多功能产业,如名贵道地药材、饲用桑、军用麻

  5、加工专用原料产品基地,如加工甜橙、加工香橙、彩色茧

养殖业

  稳猪保禽促牛羊,发展名特优水产

  至2020年,全省出栏生猪稳定在6200万头左右;出栏肉牛230万头、肉羊890万只、家禽5.2亿羽,水产品产量350万吨;休闲渔业实施“倍增计划”,产值达到100亿元

  主攻方向:

  稳量提质生猪产业;加快发展草食牧业;转型发展生态(休闲)渔业;壮大饲料、肉类加工企业;加快建设现代种业

  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

  农业大省湖南,农业发展面临“十字路口”。

  一方面,农产品遭受生产成本“地板”抬升与价格“天花板”的挤压,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施用大肥、大药,过于追求数量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农业发展的矛盾已主要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品种结构、质量安全的问题。在市场上,绿色、优质农产品往往供给不足。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按照中央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农委提出,湖南将以精细农业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1湖南农业存在“四高”“四低”“四性”问题

  去年的湖南农产品市场,波澜起伏。

  从年初至年尾,媒体不断披露柑橘、香芋、茭白、葡萄、生姜等农产品滞销的信息。而大宗农产品稻谷,主要依赖政府托市收购。去年湖南连续第4年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大量早籼稻压库,全省粮食已是“高仓满储”。

  去年猪价节节攀升,全年稳居高位,养猪户赚得盆满钵满。只是这种罕见的好年景,却是上一轮猪价超跌,四成散养户和小规模户关门换来的结果。

  市场传递的信号表明,湖南农产品供给依然未能走出“多了少、少了多”的怪圈。

  据省农委调查,湖南农业当前存在“四高”“四低”“四性”问题。

  从生产端看,湖南农业存在“四高”,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

  2000年以来,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105.4%,年均上涨5.3%;农村劳动力价格2015年比2000年累计上涨6.8倍,粮食生产成本从每亩600元增加到1037元。

  九成以上水田采用传统漫灌,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45左右;2010年至2015年,全省化肥使用量从824.9万吨增至840.1万吨,农药使用量从118.7万吨增至122.3万吨,而吸附率不到40%,全省约四分之一的农田灌溉水和18%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从供给端看,湖南农业呈现“四低”,即低产出、低品质、低效率、低效益。

  全省粮食总产虽稳定在600亿斤左右,但农业劳动力人均粮食产量却不高,仅为1600公斤左右,排在全国21位;水稻以品质、口感不占优的籼稻为主,每亩纯收益仅250元左右。

  湖南的“当家水果”柑橘,大部分橘园建于上世纪70至90年代,品种退化,品质变差,卖难日趋加重;重要经济作物茶叶,六成茶园处于老化期,无性系良种茶园仅占四分之一,平均亩产干茶不足60公斤。

  从结构端看,湖南农业凸显“四性”,即供给的残缺性、业态的同质性、发展的保守性、市场的脆弱性。

  种植业一粮独大,经济作物年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但面积只占30%;养殖业一猪独大,市场需求旺盛的牛、羊、名特优水产供给不足。

  各地产业形态趋同,你有我有大家有、你无我无大家无。蔬菜以大宗低档菜为主,旺季旺得滞销,淡季淡得脱销;生猪大省每年仍需调入种猪8至10万头;湘茶品名1000多个,湘米品名200多个,湘油品名170多个,呈现“散、小、弱”。

  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导致农业发展日趋保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广不快。新常态下的湖南农业,需要一场深刻变革。

  2以精细农业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追根溯源,湖南农业所面临的困境,问题主要出在供给侧。

  多年来,湖南农业年年喊调结构,仅在内部粮经之间、种养之间调整,虽有一定起色,成效终归有限。

  1983年至今,我省粮食结构调整沿袭“粮多抓优质、粮少抓高产”,优质稻开发“三起三落”,至今高档优质稻仍不足800万亩;种粮效益低,一些地方引导农民盲目跟风,大种多种蔬菜、水果,造成市场饱和,加工冷藏能力不足,一再引发“价贱伤农”。

  现在,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南农业迎来了深刻变革、加快发展的良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省农委主任刘宗林称,如果仅满足于做“这个增一些、那个减一些”的“简单加减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难免跑偏、走样。

  按照中央的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具体到湖南,要打造什么样的农业供给侧?专家认为,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少要瞄准三个目标:一是“湘字号”农产品能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二是农业的质量、效益提高,农民能增收;三是生产能力巩固,资源环境改善。围绕这些目标,省农委提出,以精细农业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省农委专家分析,发展精细农业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都是为了解决农产品供与需对接问题,解决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问题。对湖南而言,以精细农业为引领,找准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发展精细农业,根据资源禀赋、区位地理、市场需求、传统习惯,来定位支柱产业,选择主打产品,实现定位的精准,可破解湖南农业区域结构趋同问题,形成特色差异互补发展局面。

  发展精细农业,农业产业结构由“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变,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协同发展,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生产系统,一改过去“平面”发展、产出不高、利用不足的局面,推进农业立体式循环发展。

  发展精细农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育种、播种、施肥、打药、管理、收获、入仓等环节,落实标准化生产,实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能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

  发展精细农业,做足精深加工,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广休闲观光,横向拓展农业功能,改变农业功能拓展不足、价值链低端的问题,实现农业全产业、全链条开放式发展。

  省农委明确,未来几年,湖南要走农业全程精细化的路子,科学配置资源,运用先进要素,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精细化”+“四化”,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农业大省湖南,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新贡献?

  省农委的思路是,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 以三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壮大精细农业发展主力军,推进优质化、品牌化、多样化、市场化建设,以“精细化”+“四化”,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精细化”+“优质化”。全省多管齐下,从产地到餐桌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控,确保农产品优质化。

  优质农产品首先离不开一块好地。各地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产地环境,对耕地进行系统修复、提升质量。在生产环节,改变过去依赖大肥、大药、大水的粗放方式,推广良种良法良技,将标准化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提升农产品优质率。优质农产品不仅靠“产出来”,还要靠“管出来”。全省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信用体系,构建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监管新机制。

  “精细化”+“品牌化”。湖南农业品牌建设,将走内外兼修的路子,精细谋划、精细设计、精细管理。

  在内强品质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品牌、地方特色经作品牌、畜禽水产地理标志品牌,培育整合优势粮食品牌。扶持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品牌,以品牌统揽农业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品牌集聚,让品牌“点食成金”。同时,加大“湘字号”农产品品牌推广,讲好故事,让农产品吃出文化、吃出诗意。

  “精细化”+“多样化”。湖南农业推进“多样化”,精细对接市场需求。

  粮食生产既要稳总量(年总产量600亿斤左右),更要提品质;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至2020年达到1500万亩,比现在翻一番;推进高粱、马铃薯、豆类等优质旱粮生产,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经作产业突出“特色化”,精细布局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打造蔬菜、柑橘、茶叶、棉花、特色水果、蚕桑、中药材、花卉产业链;养殖发展迈向“三元化”,加快牛羊肉、地方特色家禽、名特优水产发展,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良性循环的“三元”种养结构;休闲农业主攻“融合化”,通过景观创意、文化创意、生态涵养,推进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精细化”+“市场化”。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纽带作用,引领广大农民有效对接市场。

  把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湖南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市场导向型农业,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把“湘字号”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编辑:陈佳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