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姚学文
河水清澈,草地碧绿,杨柳依依。2月14日,记者沐着阳光,来到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边,沿岸一路走过去,眼前景色如画。原来,雨花区还有这样美丽的河流、诱人的江景。
一度变成“龙须沟”
在雨花区,居民们将圭塘河称为“母亲河”。河边的志愿者介绍,圭塘河发源于跳马镇鸭巢冲的崇山峻岭中,一路向北,流过雨花经开区、洞井、时代阳光大道,再到红星、香樟路、华雅华天、高桥药材市场,进入芙蓉区,汇入浏阳河,全长28.26公里。这条河从南到北贯穿雨花区全境,河床从南到北不断变宽,最初只有几米,到汇入浏阳河处,宽到40多米。
早期的人类逐水而居,圭塘河两岸自然成了许多人生活首选地。以前圭塘河两岸全是乡村,小桥流水,宁静而美好。
在“老长沙”的记忆中,圭塘河是一条清流,河里满是充满生气的野菜、活蹦乱跳的鱼虾。“那时圭塘河清澈见底,一眼望去,到处是鱼。”曾是捕鱼人的朱炎青说,上世纪80年代末,他几乎每天从居住的砚瓦池出发,带着渔具,徒步到圭塘河与浏阳河交汇处,一天撒好几十网,收获不少鲜鱼。累了,倒在河畔草地小憩一会;渴了,捧起河水往嘴里送。
上世纪90年代末,长沙市区划调整。圭塘河所在地,由原来的郊区变成雨花区。区划调整,带来城市化步伐加快。河岸的稻田、山地,逐渐被拔地而起的高楼代替。“后来,大量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直排河里,各种生活垃圾也被投入河中,圭塘河成为长沙有名的‘龙须沟’。”朱炎青回忆,“离河岸1000米都能闻到臭味,圭塘河边也少有打鱼人的身影。”
铁腕拯救“母亲河”
早在本世纪初,圭塘河及周边环境整治问题,开始引起关注。从百姓到官员,从农村到城市,从民间到政府,各个层次都不时有人站出来呼吁。然而,最初有关部门更多的注意力在经济的速度和总量上。
转机发生在2009年。这一年,花桥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也给大家带来了理念的变化,让大家从单纯关注经济,转而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
痛定思痛,就在这一年,雨花区决定启动圭塘河沿岸生态景观带建设,对中下游河道进行清淤和河堤提质改造,同时督促沿线企业扩建、新建废水处理设施,实现废水达标排放。
开弓没有回头箭。近些年,雨花区整治圭塘河的脚步从未停歇。2014年3月20日,雨花区政府召开浏阳河、圭塘河治理专项会议,多部门联手,一次性启动58个污染治理项目,包括污水管网铺设、排污口截流、拆除违建、两岸绿化等。
去年6月5日,网上一个“河长”招募令,点燃了社会对圭塘河关注的热情。雨花区政府及区环保局发布招募令,面向社会招募16位民间志愿者任“河长”,发挥民间力量,保护圭塘河。
70多人报名,经层层筛选,住在圭塘河附近的冷昭群、申海云、刘云霞、周兰等16人,走马上任“河长”。
巡河,是斗智,也是斗勇。去年7月以来,“河长”们披星戴月,捡垃圾、查污染源、劝说电鱼者,一周巡河3至5次。冷昭群有个巡河记录本,上面清楚记录着他们巡河的历程,包括时间、地点、人员、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等。
去年11月,冷昭群与其他3名“河长”来到时代阳光大道往北800米圭塘河段巡河,发现河中间不时冒出一股奶白色的液体。最初,他们以为是鱼,后来发现不是。这是怎么回事?大家经过多次查找,发现是岸边一个非法豆腐作坊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在偷偷排放污水。
“河长”们立即将情况报告雨花区环保局,环保局出动执法人员,依法将这家作坊取缔。
这样的故事很多。正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人”,圭塘河换了新颜。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夏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