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细纱挡车工龙吉珍正在车间进行纱线接头工作。 傅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邹靖方
挡车工龙吉珍,看2800锭纱,每个班来回走动的距离近30公里。有人为她算了一笔账,除去节假日,加上加班时间,两年下来,不出车间,所走的路程多达1.3万公里,超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距离。
今年45岁的龙吉珍,是湖南金丰纺织集团细纱车间的一名挡车工。她30年如一日,坚守岗位,把青春和汗水倾注在事业上。
龙吉珍出生于洪江大山深处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与体弱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因无经济来源,家里十分困难。正是这种艰难的环境,使她练就了一股“不怕苦、能吃苦”的韧劲,生活中再苦再累的事情都扛得住。
“砍柴、种地的粗活难不倒我,但挡车工是个眼疾手快的灵巧活,起初还真干不来。”龙吉珍回想刚进厂时这样说。
龙吉珍记得,做挡车工的第一个月内,所看的纱锭不到200个,但在一个月内,自己岗位上发生的断纱、疵点等质量问题就上百个,面对这种工作质量,车间领导语重心长地为她分析、讲解发生的原因、提高质量的方法。
龙吉珍深受感动,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本领,来报答这种关心与爱护。
从那时开始,龙吉珍花了近半年时间,先后向车间的5位老师傅拜师学艺,重点掌握掐头、拔管、捉疵防疵等基本功。
第二年,龙吉珍所看的纱锭已经超过了1000锭,断纱、疵点等质量问题的控制已达到公司熟练工的要求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吉珍所看的纱锭数也不断增加,2009年,她照看的锭数已达到了2800锭。2016年,她最高看锭数达3600锭,所挡机台的空锭率仅0.18‰,年捉疵量4600多个,质量一等品率达100%,并实现全年无质量扣分记录,每年完成个人产量计划达130%以上。
“技术上遇到难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时,龙吉珍总是充满信心地去想办法。
2012年,公司上了一个叫“U”纺的新项目。新机器工作时,纱缠、堵锭、挂纱等现象严重,清洁难做,断头多且不好接。
面对这些新问题,龙吉珍连续一个礼拜没有离开车间,天天在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她发现了纱缠、堵锭、挂纱原因,主要是纱距的控制、纱锭的固定和辅助装置不流畅导致的。掌握这些情况后,她主动向车间技术人员提出了整改意见,根据她的设想,车间很快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紧密纺、赛络纺、氨纶包芯纱等品种纺织流程,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产品全部达到优等品档次。
有志者事竟成。龙吉珍在十分枯燥和极其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也获得了诸多荣誉。2009年12月她荣获“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 称号;2014年4月被湖南省先后授予“芙蓉百岗明星”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靖方
编辑:夏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