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孙振华 彭雅惠
建厂近60年、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湘江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停产关门1年多之后,1170名职工全部分流安置到位;2条生产线从永州搬迁至400多公里外的岳阳,经升级改造,首条生产线今年初成功投入试生产。负责协调湘纸搬迁的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美诚评价,这为老国企转型发展探索了新路。
关停:为了母亲河,为了美丽家园
永州,在湘江上游。
湘纸,在永州城中心的湘江边。
3月初的一个上午,记者由湘纸党委副书记何武光带领,登上永州市城区江东的一处高地。一眼望去,湘江似一条青罗带从城中飘过;江对面,占地1000多亩的湘纸,听不到机器轰鸣,看不到烟囱冒烟……
走进厂区,一片静寂,只剩下零星几个留守人员和几位正在拆除设备的工人。
何武光介绍,湘纸建厂时,厂区所在地还是永州市的荒郊。没料到几十年发展,已演变为城中心。2001年湘纸并入泰格林纸集团,上马2条7万多吨的生产线,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薄型包装纸生产基地,一度为永州最大纳税户。
造纸,就要制浆,自然有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产能越大,来自周边和湘江下游居民的投诉越多。湘纸,关停或搬迁势在必行!
2013年,湘江保护与治理列入省“一号重点工程”。
按省委、省政府部署,永州市委、市政府与泰格林纸集团权衡后决定,对湘纸实施关停并转。
2015年下半年,湘纸逐步停产。
赵建斌,湘纸老职工。面对记者他动情地说:“工厂在父辈手里兴建、起步、发展,我在这里也工作了31年。这么大个企业,效益还不错,一夜之间说关就关了,真的很舍不得;但为了湘江、为了永州城市发展,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选择:升级改造,让生产线异地新生
其实,湘纸何去何从,有3种方案可供选择:
一是一关了之。
这无疑最简单、最省事。但投资近10亿元、2005年才投产的2条现代化生产线,关停后做二手设备处置,实在可惜;况且绿色包装纸,符合环保要求,产品有市场;另外,生产技术骨干是企业宝贝,必须留住。
二是在永州择地重建。
在永州择地重建,1000多职工饭碗可保住,永州留下了一家明星企业,每年可纳税近亿元。
但在当地重建,需投资20多亿元,资金压力不小;关键是作为造纸企业,湘纸仍然无法彻底避免对湘江水质的影响。
三是搬迁至岳阳升级改造。
位于岳阳城陵矶的岳阳林纸股份公司,是泰格林纸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造纸业界重点企业。这里,有富余的生产场地、一流的环保设施、先进的造纸技术、方便的物流渠道,湘纸生产线搬迁至此,不用征地,制浆、环保、物流、技术、管理,水、电、气等都可“搭便车”。
“这一方案可节省大量投资;通过改造升级,生产线焕然一新,可快速投产。”泰格林纸集团董事长黄欣介绍。
2014年7月,省国资委,永州市委、市政府,泰格林纸集团就湘纸搬迁,一槌定音:搬迁至岳阳;土地交当地政府收储处置,收益用来安置职工和生产线搬迁改造。
泰格林纸集团派出工作组进驻厂内,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收集诉求1000多条;在此基础上制定员工分流安置方案:技术骨干可随生产线一同进入岳纸;其余职工一律“买断”,补偿标准就高不就低。
“员工安置,可有情操作,但要依法依规。”黄欣介绍,为顺利召开职代会,泰格林纸集团请来永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坐镇”,就职工安置方案、职代会议程等给予指导;对员工安置中涉及法律问题,请律师把关。
2016年1月,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及补偿金支付手续办理基本完结。一个20亿元资产的企业,关停搬迁,不到两年大功告成。
多赢:利城、利企、利民
春天,湘江流经永州城区,澄江似练。江畔草甸间缀野花,风中清香可闻。
“这里以后将是永州最好的居住小区。” 何武光感慨,“正宗的江景房哦!”
“环境确实变好了。”附近居民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并入岳纸后,湘纸面目一新。
利用搬迁契机,泰格林纸集团投入数亿元,对湘纸搬迁来的生产线以及配套的制浆、碱回收装置,进行升级改造。
1月初,首条生产线试运行。“两个多月来,协同效益非常明显。”湘纸项目综合管理部经理潘海斌介绍,因共享岳纸造纸资源,这条生产线的成本和排污量均有所下降。每生产1吨纸,清水耗量从20吨减至10吨;废水中的废渣含量,下降了40%左右。
“可喜的是,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其中纸袋纸、包装纸达到进口纸标准。”潘海斌介绍,目前订单饱满,试机产品卖到5400元/吨,预计正式投产后价格还会上升,肯定会高于以前售价。
“在永州上班时,光景好时年薪大约10万元;看现在架势,今年应该能突破10万元。”现任湘纸生产副经理何江林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湘纸搬迁,真是一件利城、利企、利民的大好事!”
责任至上
孙振华
湘纸能成功“关停并转”,离不开两个字,“责任”。
关停湘纸有几种选项,泰格林纸集团和永州市政府选择了难度最大的操作方案。尽管有波折、有麻烦,但最终的成功说明,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也是一种负责任的选择;这是一个利城、利企、利民的选项,这也是一个有利于湘江保护、做大实体经济、壮大国有企业的选项。责任扛肩,才能迎难而上;责任在肩,才能消解困难。
一些企业,或因市场,或因环保,势必要走上关停并转之路。无论是企业大股东,还是当地政府,不应为图省事、怕麻烦,简单地一停了之或一关了之;应区分具体情况,拿出最佳行动方案。
其实,正在实施的供给侧改革,就企业而言,本身就包括多种选择,可让一部分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无法达标、技术含量低、重振无望的僵尸企业“出列”;对一些有市场、有技术含量只是暂时在资金或环保等方面遇到“麻烦”的企业,帮助其优化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或减轻债务负担,轻装前行。
湘纸成功“关停并转”的另一启示是:国企改革一旦选择了正确的路径,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依法依规、有情操作,寻求企业、股东、员工、政府最大的“公约数”。请记住:广大职工的支持,才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孙振华 彭雅惠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