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记者 卜劲文 实习生 龙家卉 通讯员 周璐璐)家住金桂小区55岁的张林有多重身份:她是本地的媳妇,党员的妻子,孝老敬亲的模范。近日,她还多了一重身份——金桂社区“金穗党员之家”的入党积极分子。张林经常出入社区党建阵地和“另一半”一起参与道德宣讲、邻里相助、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在该社区,类似的“组合”还有30余对。今年来,一批以好家风为主题的党建“微基地”在天心区陆续建立,为基层组织注入“时尚元素”,奏响家风常相伴的“进行曲”。
“家庭档”唱主角
走进金盆岭街道的党建“微基地”,处处可见红色印记:机关党支部是“红色家园”,社区党组织是“红色庭院”,非公党组织打造的是“红色驿站”。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夫妻档”“父子档”“母女档”尤其多。在街道负责人看来,“就是要把家风温情融入党建工作,把党风标准的严肃性带进家庭”。
该街道把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定为“党员主题日”,通过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议程,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党员主题活动,为机关党员、社区党员、楼宇党员提供党规教育、党员承诺、党性传承、民主议事、学习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也向“家属”开放。党员湛伯新夫妻俩是社区的积极分子,在他们“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儿子、年轻党员湛江主动走进社区,结对帮扶困难人群、为困难家庭孩子实现微心愿、探望空巢老人。“他们一家人总是在居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不少居民和党员深受鼓舞。
“微基地”里故事多
“这是兑给你的零钱,请收好。”城南路街道工农桥社区的一个公交站,是党员柳军每个月固定的一日“上班”点,他是社区“兑兑碰”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主要为居民兑换零钱,还免费提供急救药品、老花镜等便民物品,他的“铁杆粉丝”——女儿还帮他注册了一个微信号,通过微信支付帮居民兑换零钱。前不久,该街道在各社区党员中成立中心户,他第一个报名,把家里并不宽敞的客厅挪出一块地做党员学习角。一来二往,“同志间”“邻里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采访期间,记者听说了不少在“微基地”里传播的故事:天剑社区已72岁的周敏芝一生在多个学校任教,在她的骨子里,党员的特殊性就是能忍辱负重、吃苦耐劳,能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退休后,周敏芝依然在社区发挥余热,每个月都要组织学习,做起事来“尽是个劲”;金桂社区开展过一次最美家庭评选,居民对于好家风的关注度,让社区的人直说“没想到”,本来只有20余人关注的社区微信公众号飙升至7000人。
“以优良党风带纯正家风,立好家风促党风正民风,将这样的‘微基地’串联成网,党员群众步行15分钟就可以接收‘精神食粮’。”天心区委书记朱东铁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卜劲文
编辑:夏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