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彭玮蔚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一座城市光鲜的外表,那么地下的供水管道就是城市的“血脉”,“血脉”是否畅通,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还关系到整座城市的运转。“98公里长的长沙引水工程包括了102个排气井、118个排气阀、44个排泥阀、14个伸缩节、 19个检修井……”长沙水业引水工程输水管线管理所巡查二队队长易建伟如数家珍,这些都是他们巡查的要点,一个都不能放过。由于大部分的管道、排气阀、水量水压调节井都深埋在地下3—5米。因此,每天在地底下工作成为他们的一种常态。昨日,记者跟随易建伟体验了一回井下工作。
每隔20分钟就要上地面透一次气
今年42岁的易建伟是望城人,因长期在户外作业,脸晒得黝黑。他在这个岗位已干了7年,“满身脏泥习以为常。”易建伟脸上总是带着笑容,“株树桥水库是长沙第二水源,保护管线安全,就是保护长沙市民的‘水缸子’,我们干得很踏实。”安全帽、塑胶手套、连体塑胶防水服、短铁锨,是易建伟的必备用具。巡查工作一般2人一组,下井是最辛苦的活,易建伟总是冲在最前面。
上午8时30分,巡查组来到位于星沙的廖家祠堂水厂外,这里有一个水量调节井,位于地下5米左右。拿铁镐掀开井盖,里面漆黑一片,易建伟双手撑住井口,腿向下,很是潇洒就下去了,看起来一点都不难。但记者下井才发现,一点都不容易,井下的楼梯与井口有半米的距离,身体全靠双手支撑,井口又滑,很不容易掌握平衡。“我第一次下井的时候也怕这怕那的,现在都习惯咯。”看到记者小心翼翼举步维艰,易建伟赶紧上来帮忙。他告诉记者,井下空气不流通, 时间长了会出现胸闷,甚至视线模糊等情况,很容易发生危险,按要求每隔20分钟就要上地面透一次气。
经常作业的功能井井口直径最小只有0.7米
跟着老易,记者顺着楼梯下到调节井,记者打量着周围,管道十分湿滑,要很小心才能站稳,幽闭的空间给人一种恐惧感。已是阳春三月,但记者还是感到寒意十足。易建伟告诉记者,现在还好,要是冬天,刚下去就会觉得腿疼,“干我们这行的几乎每人都有职业病,风湿呀,关节疼呀什么的。”
功能井工作平台宽2.2米,高1.6米,人在里面根本直不起腰。猫着腰站了不到5分钟,记者已是两腿发麻,腰酸背痛,老易和他的队员却和没事人一样。“这么大的管道已经是最舒服的施工环境了。”易建伟说,长沙市第五制水厂的水量大小全靠这个调节井调节,十分重要。因此,基本上每天他们会来巡查。如果到了夏季用水高峰,甚至会一天二次。采访中,由于管道中水流声音很大,记者和易建伟是靠喊来进行沟通。老易说,如果在落差较大的井下,水流声音就像打雷一样,就算喊都很难听见。
虽然现在气温较低,下井不到20分钟,记者脸上就汗如雨下,衣衫也全部汗湿。“在井内憋闷,滋味特别不好受。我们经常作业的功能井,往往直径更小,只有0.7米,只能跪着、爬着进行检修,这样的工作可不是人人都能干的。”易建伟说道。尽管出了调节井,身上总有一股味道。看到记者闻衣服的动作,老易笑了:“我们每次干完活身上都是又脏又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被老婆赶去洗澡。”
“正是由于管线巡查专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公司多年来一直实行‘轮岗制’,调度室、计量站、巡查队实行三年一轮,师傅带徒弟,全员熟悉全线各项工作。”引水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脏点、累点都没事,只要能保护长沙供水‘生命线’,这不仅要靠我们的努力,还要靠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共同努力。”易建伟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玮蔚
编辑:夏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