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侗锦织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粟田梅:锦“绣”人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靖方 编辑:王娉娉 2017-03-29 13:45:03
时刻新闻
—分享—

2016年9月12日,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粟田梅(右)向村民传授侗锦编织技艺。张红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邹靖方

  《凤舞蓝天》《鱼翔浅底》《枫树梨花》……一幅幅精致典雅、栩栩如生的美丽织锦,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使人陶醉的作品,全都出于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手。

  她,就是通道侗族自治县雄关侗锦坊有限公司著名侗锦编织专家粟田梅。

  今年3月初,记者采访了粟田梅,参观了她的作品展示艺术馆。

  “侗家人的母亲会把祖辈流传下来的织锦技艺,手把手地传授给自己的女儿。我的手艺就是从母亲那儿学来的。”说到母亲,已过天命之年的粟田梅,内心的甜蜜与幸福,很快浮现在笑容可掬的脸上。

  粟田梅12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编织侗锦,15岁就掌握了侗锦的织造技艺,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棕、埋色、挑线等一整套编织工序和技艺。

  “八十八纱”是侗锦的一套较为复杂的纺织技术,针线细密而紧凑,织出来的锦面扎实而色彩错落有致。16岁不到,粟田梅便掌握了“八十八纱”的基本要诀,经其手织出的锦缎显示出老道的技巧。

  从16岁开始,粟田梅就能独当一面,编织各式各样的侗锦织品,其中有侗寨特色的风雨桥、钟鼓楼,有自然景观的李子花、枫树林,还有装饰挂壁的鸟、兽、虫、鱼等。

  40多年来,经粟田梅之手编织的侗锦绣品,至少在1万幅以上。她的作品除畅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东南亚、欧洲和北美10多个国家。

  2010年,她把自己编织的长3.3米、宽1.8米,有蜘蛛图案的侗锦带到了上海世博会上,受到了各国客商的关注,一位美国人当场花高价买下了那幅蜘蛛图。

  如今,她已将侗锦做成披肩、床上用品、壁挂等50多种产品,这些侗锦产品大都进入了国际市场。

  “侗锦编织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粟田梅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20多年来,她把自己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抢救、挖掘、保护和传承侗锦编织上。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粟田梅在牙屯堡镇创办了集织造、技艺交流、侗锦销售于一体的“通道雄关侗锦坊”,培训了2000多名织锦爱好者;同时,她走村串户传授织锦手艺,目前全镇已有300多名妇女掌握了侗锦织造技艺,开办起一批家庭侗锦编织坊。

  2009年11月,她又参与创办“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了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使濒临失传的侗锦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在传承基础上,粟田梅还尝试着,将这一编织技艺转化为致富侗乡的文化产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至今,已有销售侗锦年收入达3万多元的农户;而参与织锦的妇女,每年的纯收入已超过了5000元。

  “传承在于坚守,创新才会发展。”为使侗锦编织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粟田梅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她通过和老艺人的长期研究,在侗锦织造技艺上,突破了传统的织造方法,从横向编织一种图案的方式,发展到现在的横向和纵向互相交织的图案编织方式,解决了长期以来侗锦图案编织的局限性。

  在色泽上,讲究色彩搭配,使侗锦图案的效果更加清晰明快、赏心悦目。

  产品设计方面,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大幅度加入时尚元素,从传统和时尚之间找到最佳的设计思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侗锦设计风格”。粟田梅开发的侗锦产品个性独特、构图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

  心灵手巧的粟田梅,几十年来,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侗锦上,她用侗锦“绣”出了自己的多彩人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靖方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