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上百封发黄家书 见证好学勤俭家风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颜开云 余飞 梁露 编辑:刘飞越 2017-03-31 09:30:38
时刻新闻
—分享—

闲暇时间,潘信之老先生会把几十年前的书信翻出来再细细品读。长沙晚报记者 颜开云 摄

  家训:

  “好学向上,勤俭节约。”

  长沙晚报通讯员 余飞 梁露 记者 颜开云

  “这是侄子潘涤泉1958年在北京铁道学院读书时写的。”“这是小儿子潘小季1985年在衡阳医学院读书时写的。”“这是孙子潘九纠1997年在桂林航校上学时写的。”翻开每一封发黄的家书,92岁的潘信之都能娓娓道来。

  在这个电话、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普及的时代,书信已成奢侈品。作为浏阳文史研究者,潘信之有保存书信的习惯,其家中现存家书多达上百封。一封封家书,是一段段尘封的温情记忆,也是这个家庭崇尚“好学向上,勤俭节约”家风的见证。

  60年前铅笔信里述说“勤俭节约”

  每次想念老伴的时候,潘信之就翻出那封用铅笔写在作业纸上的信,“当时家里比较困难,买不起钢笔。”

  信写于1957年,历经60年的时光,仍然字字清晰。“爸妈身体都健康,孩子们也好,不要记念……总得会好好教育他们。”潘信之边念边说,当时他在湘乡工作,老伴带着5个孩子在浏阳枨冲老家。

  扶老携幼,家境自是窘迫,老伴洁如在信中写道:农业社分给24斤茶油,但只秤(称)回10斤,还有400斤谷子(没钱)没买回来。不过,她表示:“家里一切勤俭节约,是当会(应该)的。在农业社里,(因为孩子的缠扰不能经常出工)我也努力争取出工。”每次读到这里,潘信之都为之动容。他说,自己收信后当即给原来的同事写信,“向他们借40元钱,请他们送到我老家。”

  勤俭节约之风在潘家代代相传。1958年,潘信之在北京铁道学院读书的侄子潘涤泉寄来一封信。信中,侄子跟他说起在学校参加辩论赛的情形,“勤工俭学不是为了赚钱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从劳动中节省国家的开支……”

  “养成自学习惯就会得到快速提升”

  潘家好读书,重教育。潘信之1937年高小毕业后,因家境困难不得不停学,但他没有放弃,停学3年后考取了初中,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汉的明治高中,中途因学费上涨再次遗憾辍学。没有机会上大学的潘信之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从一名小学教师,到筹建浏阳文化馆,并成长为地方剧作家、文史专家,其秘诀就是“勤奋好学”。

  “除了学校、老师的教导,自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养成习惯,形成兴趣,你就会得到快速提升。”潘信之细心保留了部分与儿孙们的通信手稿,在信中他这样谆谆教诲。

  孩子们也很认同他的观点。孙子潘九纠在20年前的信中说,自己很喜欢市场营销专业,虽然要学英语、哲学、西方经济学等科目,“我决心痛下功夫学好它,大学不同(中学),老师只是引路人。”

  “家里出了很多大学生!”翻看一封封发黄的书信,儿孙们好学向上的精神让潘信之高兴。他说,侄子曾担任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的负责人,医学博士毕业的小儿子早在省人民医院当上了主任医生,孙子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孙女正在韩国首尔大学留学……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颜开云 余飞 梁露

编辑:刘飞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