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陈鸿飞
【家训格言】
艰苦朴素传家宝,勤俭持家传万年。
【家教故事】
“洗完手后,要及时关紧水龙头。滴水汇成大海,要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4月19日,春光明媚,记者走进衡阳市雁峰区左家台省文明家庭詹永健家。刚推开门,见詹永健走进洗手间,边关紧水龙头,边教导小孙子要节约用水。小家伙不好意思,吐着舌头,对爷爷扮鬼脸。
詹永健今年78岁,他对记者说:“在家里要注意节约,节约一滴水、一分钱。自来水不是自来的,不能浪费。”
记者看到,詹家客厅墙壁上悬挂着两幅颜体书法作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120平方米的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一组沙发有些年头了,坐垫已洗得发白。
老人说,他于1939年生于长沙,8岁时因战乱逃到衡阳,住在亲戚家一栋破旧楼房的半间房子里,靠母亲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那时家里条件艰苦,每天只能喝两碗稀饭,饿得肚子咕咕叫,但母亲砸锅卖铁也要让我读书。”当年,衡阳城中一天到晚响着警报,人们成天担惊受怕,温饱难保。在这样的环境下,詹永健下定决心,除了要好好活着,也要好好学习,自立自强。
因为战乱,家境窘迫,小学6年课程,詹永健用3年读完了。中学6年课程,也用1年半时间完成了。母亲每天中午给他两个铜板吃饭,他省下一部分来,购买纸笔墨砚等文具。苦难的岁月、饥饿的年代,詹永健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平时,老头子穿的都是旧衣服,破了补上补丁继续穿。连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打着补丁,用了二三十年。我和子女要给他换新的,他总说,衣服被子只要整齐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老伴唐阿姨嗔怪地说。
从部队回家探亲的女儿詹新艳接过话茬:“老爷子吃饭有个嗜好,喝碗稀饭、吃点咸菜,他觉得特别满意。他总说,稀饭是好吃的东西,你们不懂。”
其实,生活简单、崇俭戒奢,也是詹永健一家人的好习惯。“说实话,老爷子这样节俭也省不下几个钱。”詹新艳说,现在家里穿衣吃饭的花销还是足够的。老人节俭,是在彰显一种精神,倡导一种家风。
“艰苦朴素传家宝,勤俭持家传万年。”詹永健常用这句话教育孩子。“父亲每次做饭,总是按人计算,几个人、几碗水,然后再征求大家意见,考虑是否再加几碗水,争取做到‘正好’。”詹新艳记得,父亲说这样免得剩下,没人爱吃剩饭,而倒掉了又造成浪费,说农民起早贪黑的,种粮食不容易。
“现在一些人,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詹永健神情严肃地说,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重要选择。
詹永健对自己“抠门”,但捐资助学却大方得很。老伴唐阿姨说,他平时连买一件衣服都舍不得,可捐资助学一出手就是30万元。
原来,2015年的一天,衡南县相市乡中学刘校长向乡政府汇报学校工作时,谈到学校至今没有一个操场,学生上体育课都在马路上进行。当时詹永健正好到乡里办事,他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当天下午,他去了相市乡中学,经过一番了解,他对刘校长说:“操场的事,我来想办法吧。”
原以为詹永健只是说说而已,刘校长并没有放在心上。可一个月后,他真的领着一队人走进学校,带着测量工具一顿比划,几天后便组织施工。3个多月后,学校北面的一片荒地变成了一个高标准运动场。
詹永健说,自己是吃过苦的人,更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几十年来,他和老伴对子女一句又一句叮咛,又身体力行勤俭示范,最终塑造出良好家风。女儿詹新艳、儿子詹新民都在部队工作,尽管家里条件变好了,姐弟俩仍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作风。工作之余,姐弟俩经常参加驻地和家乡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
【记者感言】
几十年来,詹永健教育子女勤俭节约、不忘本色,让孩子们知道父辈的生活曾是那么艰辛,现在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养成了生活简单、崇俭戒奢的良好家风。
资源本有限,节省用万年。无论什么时候,都应当把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鸿飞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