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应通过权威渠道获取信息,提高对食药谣言的辨识力
长沙晚报记者 周辉霞
方便面是“垃圾食品”,自来水中的氯可致癌,笔直的黄瓜喷了药……这些信息,是不是在你的手机上多次出现过?你有没有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将方便面、黄瓜从你的食物清单里删除,甚至不敢用自来水烧开水喝?然而,国家食药监总局日前在其官网告诉公众,这些曾经引爆朋友圈的爆款“健康信息”,其实是谣言。国家食药监总局更是连续发布了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包括谣言内容、谣言传播轨迹、媒体辟谣情况以及谣言的危害等。
由国家政府一级层面对食药类信息如此集中地辟谣、释谣,力度之大、信息之全,前所未有,让消费者有在食药消费困惑中拨云见日的舒畅感。面对日益注重健康和品质的食药消费环境,市民希望能有更通畅、更及时的辟谣机制,更洁净的食药信息传播环境。
据了解,长沙市食药监局将着力打通食药信息传播的“任督二脉”,加大执法力度,对于造谣、传谣的不法行为“冒头就打”,同时着力整合食药科普专家资源,构建信息传播平台,提高公众对食药信息的辨识能力。
A 你中招了没?
许多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有评论是这样调侃食品药品谣言的: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了天下。而让谣言插上翅膀的是互联网技术。在人人都是传播者、随时随地获新知的今天,食品安全信息是受青睐、易传播、广影响的信息。庞大的信息流中,谣言跟随恣肆蔓延。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关于食品的竟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我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衣服是用来穿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但是食品是要进入我们身体的,这无疑更加值得我们注意。”面对食品信息,两孩妈妈王左芬坦言,她会格外关注食品药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发以提醒朋友,国家食药监总局辟谣的20条谣言中,她的相信率是60%,转发率是80%。王左芬这种心态,代表了许多消费者。
对于5月初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汇总发布的谣言对受众影响的程度,记者对长沙20名消费者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受访的消费者均表示曾受“爆款”食药谣言的影响。
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表示,集中汇总公布食药谣言,是因为这些谣言混淆了消费者的视听,引发了公众对于食药消费信息的错误认知,给一些食品生产产业带来了重大打击。受访消费者中有七成表示,一些谣言或多或少会影响到自己的消费判断。
中学生秦大寄说,自己从小就被妈妈灌输的食品安全信息是,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没有营养 ,含有大量的添加剂。自己要去吃个肯德基、麦当劳,妈妈就会以“六只腿的速生鸡”为理由而拒绝他的要求。
作为马王堆水果批发市场的一名水果经营商,李奇军就曾深受“糖精枣”之伤。2015年从海南传来的那则新闻被一些造谣者放大,“误伤”了正常的红枣,李奇军当年购进的冬枣亏损了20%,每天有七八批客人会拿着枣子质问是不是“糖精枣”。
B 为何会信谣?
“致癌、有毒、科学实验”吸眼球
记者小范围调查的20名消费者中,既有医务人员,也有政府工作人员,既有退休老人,也有中小学生。食药谣言为何容易被各个年龄层次、各个行业的人相信?长沙市食药监局食品消费安全监管处相关负责人分析,食品药品信息快速传播,深受关注,其群众基础是,今天的市民已从缺衣少食的年代进入丰衣足食的日子,由过去的温饱需求到今天“舌尖上的精致享受”,人们更关注健康、关注食药安全。
确实,从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汇总公布的这些谣言信息来看,涉及肉食、水果、饮料、蔬菜、食油、茶类等多个食品门类,其一大特点就是贴上了让人心中骇然的标签,不得不重视甚至相信。例如,“致癌”成为造谣传谣者“包装”谣言的常用词汇,微波炉、牛奶、鱼腥草、自来水中的氯等都被贴上了“致癌”的标签;在时令季节,西瓜、黄瓜、柿子、枣等果蔬经常无辜“躺枪”,每逢热销季节,“西瓜打针”“无根豆芽有毒”等谣言就会死灰复燃。
另一方面,食药谣言的制造过程用实验操作的方式来呈现,真真假假中,让人难以分辨。今年年初传播的“塑料粉丝”谣言,造谣者就拍了一段点燃干粉丝的视频;前不久湖南传得多的“面条含胶”谣言,最开始也是一段视频记录面条泡水揉成网状的过程,视听传播的方式增加了代入感,让消费者很容易相信。
此外,对于食品科学的不了解,对于一些食品产业新技术的不熟悉,也让消费者难以正确地认识到谣言背后的真相。记者曾请湖南省食品质量安全技术协会理事长杨代明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面条含胶”的谣言进行解析,杨代明告诉记者,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很多人对面粉成分缺乏了解,不知道面筋是什么东西,甚至有人误以为是“胶”,所以比较容易轻信谣言。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不乏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一知半解,故意散布谣言,以抹黑市场竞争对手。像小龙虾、蟹、鸡等肉类食品,就曾被造谣者以变种、变异为噱头疯传网络,并生成多种版本。
C 谣言如何治?
打通执法和科普“任督二脉”
食药监管部门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食品安全信息谣言中,不乏一些商业竞争对手利用网络传播渠道,散布不实信息,从而达到扰乱市场、打击竞争对手的目的。这样不仅可能引发产业危机、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社会公众恐慌情绪,甚至引发系列社会事件,危害公共安全。
对于小谣言带来的社会大危害,国家食药监部门的态度是:严厉打击。前不久,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单位和个人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这明确了治安惩治“舌尖上的谣言”的基本方向。“塑料紫菜”造谣者被终身网络禁言,抹黑蒙牛集团的造谣者被批捕,这些发生在今年的严厉打击食药造谣者的案例,无不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于打击谣言的态度和决心。长沙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地方一级食药监管部门,同样将对食药信息造谣者给予严厉打击,冒头就打,决不姑息。
说到食品安全信息的非科学传播,长沙媒体人陈先生感受深刻的是去年发生的牛排事件。他认为,牛排事件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公众对于原切牛排与重组牛排认识的误差。他认为,现代食品生产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产品,但公众接触到的只是食品本身,对于食品生产背后的工业技术不了解,也难以用自己的知识水平去触及,所以他常常看到消费者在走进食品工厂参观后的惊叹和恍然大悟的神情。消费者对于食品知识的了解应该“走出农业时代,走进工业时代”,才不会被各种道听途说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长沙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减少公众疑虑、实现食药信息的互动交流方面,长沙市食药监部门将搭建信息沟通平台,聚合长期从事食药生产、研究的专家的专业力量,通过构建客观、权威的食药信息发布流程,客观、公正地普及食药专业知识,提高公众的食药知识水平,增强公众对食药信息的辨识能力,让谣言没有产生的空间。
专家教你辨谣
多搜搜权威信息
有时要坚守常识
不能只等着监管部门、科学专家来辟谣,给自己一双慧眼,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过滤掉糟粕,留下真正有益于自己健康的信息和知识,怎样才能做到呢?记者汇总监管、研究、媒体等各方面专业人士的建议,得出的结论是:借助强大的互联网,搜一搜信息的传播路径,找到权威出处,以正视听。
湖南省食品质量安全技术协会理事长杨代明建议,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存疑,最好的办法是到食药监部门的官网,看看“科普知识”专栏和“辟谣平台”,查证是否有相应的信息,看一看食药监部门是怎样说的,从中获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最权威的信息。
媒体人、广告人贺奇提醒消费者,在自媒体、朋友圈里,一些涉及食品、药品的信息,看上去充满了新闻气息,其实是宣传广告,不要被误导了。而读者关注一则健康养生的信息,往往会关注其效果,强调读来有用,因此面对一些谈及疗效、有违常识、表明可以轻而易举地养病治病的信息,阅读时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吗”。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辉霞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