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姚倩
走进长沙心翼会所,眼前是一幅繁忙的景象:有人忙着编辑《心翼月报》,有人在联系过渡就业岗位,有人负责洗菜切菜,还有人在组织会员看书画画……这个看起来像创客空间的地方,其实是由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唐江萍一手创办的全国首家公益性精神康复会所。今年3月起,这种模式被民政部和省政府合作推广,在长沙、岳阳、娄底等地的17个社区进行试点。
36年一直坚守初心
1981年,唐江萍从医学院毕业,当上了一名精神科医生,在那个刚刚开放的年代,人们谈到精神病都唯恐避之不及,唐江萍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超负荷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压力,还有让人压抑的外部环境。
一次,一位男病人因为抗拒治疗,被家人训斥,慌乱无助的他与路过的唐江萍四目相视。“不到20岁的年纪,本该意气风发,笑容爽朗,可他的眼神无助而哀伤。”这一幕深深地烙在了唐江萍心中,让她对这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在36年相守与陪伴中,她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精神病患者送去温暖:河南籍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娟子(化名)怀孕7个多月,唐江萍每天步行10多公里,为她买药熬好;为了帮助患妄想症的病友安心进食,唐江萍每天“陪吃”长达3个多月。36年来,唐江萍遭受的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不计其数,但她从未放在心上。查房时,她都要握住病人的手,尽量俯下身子靠近他们。“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患者就是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是我矢志坚守的源泉。”
搭建医院社会“中转站”
“以往精神病人能靠单纯的药物控制,比较容易复发,常常陷入住院—出院—再住院的恶性循环。”唐江萍觉得,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应该搭建起从医院到社会的“中转站”,从源头上解决精神病人愈后回归社会的问题。
2007年,唐江萍创办了心翼会所。这里没有医生和病人,只有职员和会员,会员在工作中相互交流,重新学会接纳他人。“通过免费为精神病人提供职业训练、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服务,帮助他们重获友谊、重新投入家庭、重获教育或就业机会”,这种全新的康复模式填补了国内精神疾病康复领域的空白。创办十载,心翼会员人数超过503人,帮助数百人成功就业,成为全国精神康复的典范。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姚倩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