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清白传家”
长沙晚报记者 胡益虎 通讯员 覃瀚仪
在长沙县黄兴镇,一辆1∶1的坦克模型以爬坡的姿态立在水泥基座上,后面的大院就是许光达大将的故居。他被称为新中国“装甲兵之父”,有着军人钢铁般的意志,也曾留下授衔时主动要求降级的故事,谦虚坦诚传为美谈。如今,“清白传家”的家训挂在其儿子许延滨在北京家里的墙上,深刻影响着后人的做人处世之道。
回乡 轻车简从谢绝地方服务
“叔叔回乡时我23岁,也是第一次见到他。”居住在黄兴镇安置小区的许少湘是许光达的侄子,今年已是九十高龄,对当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1950年农历正月,许光达回到阔别22年的故乡,人们奔走相告:“五伢子当将军了!”这是许光达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故乡。许少湘说,“他是骑马回来的,因为用了村民的粮食做马粮,给了钱物做补偿。”许少湘记得,当时许光达谢绝了地方政府加派安保和服务人员的好意,轻车简从。
长沙县委党校教授全建业查阅有关记载称,1957年许光达90岁的父亲母亲先后在一年间过世。为了避免讲排场,许光达只派了自己的秘书带着200元回乡料理丧事,最终丧事花费了150元。
许光达的另一位侄儿许崇林告诉记者,许光达清白的作风影响了后人,形成了朴实、低调的家族作风。地方政府启动建设许光达故居时,许光达的家人一再强调不要铺张。如今,许光达故居保持原样,隐藏在黄江公路旁的居民群落里。
家教 在学校不许打父亲的名号
许延滨回湖南参加许光达纪念座谈会时,回忆父亲教导自己低调做人的故事:父亲说“你不许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你在学校的表格里也不要填我的名字”。许延滨一直遵守父亲的教导,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登记栏中家长都填母亲邹靖华。
高中毕业时,学校推荐品学兼优的许延滨出国留学。许光达知道后不同意儿子出国,说“高级干部的子女在国外会受到特别照顾,对儿女成长不利,还是推荐优秀的工农兵子女去吧”。后来,许延滨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我国的军事技术专家。
传承 世界怎么变,精神气节操守不变
全建业给记者展示了许家后人赠送给他的一本书《父亲许光达》。“母亲在93岁高龄辞世前嘱托后人,把一生积蓄的2.5万元中的1万元拿出来最后交一次党费,余下的给父亲出本书,送给战友、老部下和后人纪念。”许延滨在书中称,这是为了完成“清白传家”的承诺。
许光达的孙辈在书中向先辈汇报:“当孩子们看到十万解放军战士在灾区义无反顾地救人、送粮、修路,您的重孙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军人的责任’,将压岁钱全部捐给灾区的孩子。”“今年我们又帮助了一批退伍军人顺利融入社会,找到了工作。”“光达小学又一批农村的孩子入学了。”“您的重孙向你汇报,我五岁出国代表国家参加少儿冰球比赛为国争光。”“无论世界怎么改变,传承血脉的‘精神、气节、操守’不变。”后人们在书中写到。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胡益虎
编辑:康晓乔 实习生 向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