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面向全区老百姓的区级法律服务平台,形成以37名值班律师、10名涉法涉诉律师、16名法律援助律师和15名专家律师为主体的四支专业服务团队。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
长沙晚报记者 卜劲文 通讯员 严景特
2015年底,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建立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强调了律师为信访群众提供良好法律服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和实践。
该制度表明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一项公益性法律服务工作。对不服政法机关法律处理意见,以信访形式表达诉求的,由律师协会委派的律师听取信访人诉求,评析信访事项,有针对性地做好释法析理、提出处理建议、引导申诉等工作,促进案件得到依法公正处理,实现息诉息访。
1年多时间过去,这项工作在天心区开展得怎样?近日,记者跟随天心区委政法委的专题调研队伍,展开了调研。在海量的信息中,记者了解到,借助以律师为主角的“第三方力量”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以法治促基层社会治理的“善治”,天心区委政法委努力探索出了一条“1+3+N”息访促和、多元化解的新路子,开创了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工作的新局面。
1 关键词:搭建平台
律师进驻公检法司
向上抬高层级,向下延伸服务
“几位律师都这么说,而且分析得很透彻,我服了,我会按法律程序处理,不再上访了。”这是信访人江某最后对天心区法院工作人员说的话。
因为不服民事判决,信访人江某多次到天心区法院上访。去年7月,他又来到法院时,发现在一楼大厅便民服务室多了一个“公益律师值班窗口”。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江某咨询了当天的值班律师,当看到还有其他律师值班,他连续两次来院咨询,均被告知法院判决并无不当,这促使江某决定放弃。
在这间不大的房间里,一个个堪称“烫手山芋”的涉法涉诉信访难题,因值班律师的参与而得以有效化解、息访,这正源于天心区以律师值班方式推动律师参与涉法涉诉的制度创新。
位于天心区友谊路268号的天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面积800余平方米,内设有以服务指引、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涉法涉诉等为主要内容的“8+X”服务窗口。其中“涉法涉诉”窗口由值班律师负责专门接待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办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相关工作。同时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的要求,在该单位设立“涉法涉诉信访接待室”,分派律师接访和处理相关事务,针对具体案情,值班接待律师要提出化解意见,引导信访人依法信访,并详实做好台账记录。“我们还将‘互联网+’理念融入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之中,开设专网专用的律师视频接访平台,全面构筑起点到点、面对面、线接线、网联网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立体化新模式,做到线上线下同步对接,面对面接访、电话接访和远程视频接访相结合。去这几个单位的信访人还可以直接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值班律师进行网上视频接访,实现即时沟通、即时交流、即时反馈、紧密互动。”在天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区司法局副局长崔继华这样说。
作为面向全区老百姓的区级法律服务平台,天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依托中心和社区(村)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整合律师资源,提升律师队伍的社会公众影响力,建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各街道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点。
其中,区级中心平台由以37名值班律师、10名涉法涉诉律师、16名法律援助律师和15名专家律师为主体的四支专业服务团队,采取预约制按需调配,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面的法律需求。
在该中心,还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到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之中,投入经费,自发研发了“天心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和14个街道都设置了触摸查询一体机,群众可随时查询天心区电子法务地图、查阅相关法律法规、预约律师咨询等法律服务。
目前,在天心区,在公检法司主要政法部门,公益律师全部进驻。
“一切按法律和律师的职业操守办事,是确保该制度长效推动的根本所在。”天心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喻中文表示,天心区委政法委为此出台《关于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实施方案》,明文规定“参与律师要遵守自愿平等原则,尊重信访人意见,不强制化解,不偏袒政法办案单位,不误导信访群众”,“对违反执业纪律的律师,取消其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资格,视情况由长沙律师协会天心区工作委员会或区司法局依法依规上报相关部门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该制度搭建了一个固定、方便的平台,对于老百姓来说,接触层级上抬高了,服务上却向下延伸了,参与律师起到融合政府和百姓、法院和百姓的纽带作用。”天心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彭波说。
2 关键词:灵活方式
“轮班坐诊”+“随叫随到”+“主动出击服务”
事实上,为了提高办理涉检信访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早在2008年,天心区检察院就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矛盾化解工作,建立涉检信访专家咨询组,积极引进法学专家、律师等法律专家化解矛盾。2015年,该院就制定了《天心区人民检察院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实施办法》,经过近2年的探索日趋成熟。
天心区检察院全面加强与区司法局、律师协会的交流沟通,成立涉法涉诉律师库,将受聘的涉法涉诉律师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研究方向及所属单位等相关情况公开在专家咨询室墙上,让信访人自行选择。
“在公安分局信访量相对较少,对接分局该项工作的三位律师,我们采取‘轮班坐诊制’‘随叫随到’制,信访群众遇到难题,可以自行选择律师,一个人或两个人都行,只要当事人满意,效果好。”天心公安分局副政委兼纪委书记朱旭东说。
在公检法司几个单位,接待涉诉涉访案件,天心区法院可以说占据“大头”。在该院,“坐班接访”的公益律师就安排在当事人的休息室,这也方便了当事人与律师的沟通,为来访群众“问诊、把脉、开方子”。“曾经有人以为我们是法院的公职律师,而当他们得知我们是公益律师时,就很愿意跟我们说。在一些当事人不清楚流程,思绪很乱时,他们会找到我们请求帮助,我们会免费咨询、免费服务,甚至帮他们写文书。”公益律师、湖南天润人合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鑫说。
“以往,很多当事人在处理涉法涉诉矛盾纠纷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信访不信法’的想法,现在我们请律师作为中立方参与,为信访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引导其依法解决诉求,可以让信访人消除疑虑和抵触情绪,更加相信法律。”天心区法院分管信访工作的副院长杨华昭介绍。
在天心区法院,也将公益律师的擅长领域、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了公示和告知,群众来访时,也可根据自身诉求特点和类别,自主选择相对应的公益律师到场或通过电话寻求帮助。
其次,在遵守平等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该院还采取律师主动介入和委托化解相结合的方式,对普通的信访案件,面对面从法律层面帮助信访人理解法律规定、甄别信访性质、从而提高维权效率、促进诉访分离,同时通过宣传法律、提供咨询、代理诉讼等法律服务使信访群众厘清对错、明辨是非。对已穷尽法律程序,信访人仍长期反复上访的案件和疑难信访案件,经法院委托,还可由公益律师一对一服务,尽力化解矛盾纠纷。
信访人曾某因对天心区法院受理的其诉长沙市公安局天心分局行政案件判决不服,多次到天心区法院上访,并要求对其进行司法救助。该院针对其诉求,逐条逐项地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释明工作,但曾某不相信法院的解释,仍坚持其诉求。为此,天心区法院将其信访案件委托公益律师、湖南竞茂律师事务所律师袁金龙进行一对一服务化解。作为和信访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袁金龙主动邀约联系,以平和、亲民的方式参与化解,使曾某逐渐地转化了思想认识,做到了息访罢诉,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3 关键词:“1+3+N”模式
扩大“第三方力量”阵营
采取多元化解,让信访人满意终访
有数据显示,从去年开展该工作至今年4月底,作为涉法涉诉案件接待的主要政法单位,在天心区法院,公益律师到天心区法院值班118人次,接待来访群众1000余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660余次,委托律师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矛盾50余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去年一年,天心区“民转刑”案件为“0”。
这一成果得益于天心区“一个模式、一组机制、一套流程”的建立与坚持。
一个模式,即“1+3+N”:“1”是一名领导干部负责一个信访积案,让责任上肩,“3”是一名常务副区长、一位政法委书记和一名分管公安的副区长,专啃“硬骨头”,负责疑难杂症重大案件的化解,“N”是指专业部门、律师、法律工作者、社会组织、志愿者等,通过扩大“第三方力量”阵营,采取多元化解,使信访人终访。
一组机制,如管理机制。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管理机制,在区级层面,有天心区法律服务中心、区政法委执法监督室涉法涉诉窗口;在街道层面,各街道司法所均可代理受理;在社区,司法局以财政年均投入48万元为保障,推行一社区(村)一法律顾问制度,针对“三大片区”北部老旧社区、中部单位小区、南部涉农街道集中的不同特点,全区93个社区、村(管委会)均聘请了法律顾问,通过挂牌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和便捷服务四种方式活跃在全区范围,基层对于纠纷调处、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涉法事务、法律援助以及依法治理等六项服务需求都可得到有效满足。
如保障机制。律师遴选机制,建立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律师人才库,从十家知名律师事务所挑选22名资深律师;经费保障机制,对负责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律师、律师事务所、涉法涉诉法律服务机构等给予适当补助(律师值班每人300元/天);定期培训机制,区司法局与长沙律师协会天心区工作委员会定期组织律师参与岗前培训、定期培训、集中研讨、案例指导等方式,帮助律师提高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能力等。
一套流程,即“发现受理——分流交办——办理反馈——终访退出”四部曲。
在发现受理环节,采取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受理;在交流交办环节,由区法律服务中心做咨询、解释或引导当事人前往公检法直接申请,或由区政法委涉法涉诉窗口直接交办;在办理反馈环节,各政法单位开通与律师协调沟通的“直通车”,实行“即时会见”或“预约会见”,建立对接机制,保障律师的会见权,律师意见专人收集,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给当事人反馈与答复;在终访退出环节,在阵营上,扩大第三方(N方)力量,如邀请专家学者参与,成立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房产物业等四大专门委员会,在形式上采取公开答复会、听证会等,达到息访罢诉。此外,对于确实还有困难的群众,则进行多元化解,由政法部门联动民政、妇联等部门,通过司法救助、信访救济、慰问、结对、帮扶等途径,形成长效机制。
“如何让信访人满意终访,律师参与涉法涉诉是一个小平台,以法治促基层社会治理的‘善治’则是一个大课题。”天心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喻中文认为。以法治促基层社会治理的“善治”,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的天心经验在该区效果明显。
去年7月10日,信访人黎某到天心公安分局信访室上访,反映自己因为与他人发生纠纷,被打成轻伤一级。受案的青园派出所对该案一直没有放松取证工作,但是现有证据尚未达到刑事立案条件,黎某便不断上访。湖南天润人合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值班律师游宇接待了他,在游宇的参与下,达成赔偿协议,天心公安分局还针对黎某的实际困难依程序向上级申请下发了信访救助金。黎某签下停访息诉书,停止上访。去年,天心公安分局就帮助2名信访群众解决困难救济金共6万元。
92岁的毛某因承办合同纠纷不服天心区法院的判决,从2014年开始多次到该院申诉,要求该院进行监督。 为了妥善处理这起信访案件,天心区检察院控申科利用专家咨询机制,邀请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民商法与民事诉讼法的王红艳教授参与该案。去年2月下旬,天心区检察院在开福区陈家湖社区召开公开答复会,经过近3个小时的交流,成功息诉。“我对检察院慎重的答复没有意见,今后我再也不需要到检察机关上访了。”在公开答复会上,这位年逾耄耋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在公开答复笔录上认真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以‘法治’促‘善治’,天心区庞大的联动机制给律师参与涉法涉诉案件化解提供了保障,为信访人满意终访打下基础。”采访中,湖南汗青律师事务所律师黄德智直言,“看到一些信访群众能够罢诉息访,从偏执的情绪中走出来,我们感到很欣慰,能扎扎实实地为确有冤屈或困难的老百姓谋点实际的权益,我们感到骄傲。”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卜劲文
编辑:刘飞越 实习编辑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