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近900名初一学生去到田间地头 在研学中成长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媛 编辑:康晓乔 2017-05-23 11:15:10
时刻新闻
—分享—

许多城市小孩从未踏进过农田,明德天心中学的学生们卷起裤管,下田插秧,他们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农田也成了他们研究学习的课堂。 长沙晚报通讯员 王庆摄

“哇,捉到鱼啦!”学生们在学农实践中收获着满满的快乐。长沙晚报通讯员 彭松摄

  长沙晚报记者 徐媛 通讯员 阳淼 实习生 刘珊

  这是一个没有课本、没有讲台、没有黑板的课堂。虽然告别了正襟端坐、远离了语数外,但下塘摸鱼、农田插秧,甚至是摆满浏阳蒸菜的饭桌,都与学习和研究相关。近日,明德天心中学近900名初一学生在浏阳松山屋场或攸县罗家坪经历了别样的课堂体验。四天时间里,孩子们从书山题海到广阔的田间地头,让“学农”的亲身实践和“研学”的钻研思考在“做一回农家少年”中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农事体验 突破自我

  学生爱上“行走的课堂”

  在攸县罗家坪,学生们第一天就体验了一项颇具特色的农家活动——下塘捉鱼。面对混浊的鱼塘,这些来自城市的孩子们有点傻眼了。直到看到带队老师们撸起袖子和裤腿,欢快地跳进淤泥里,学生们才抛开拘束,一个个跟着下塘捉鱼。

  1602班的李同学,平时在班级里是个不太起眼的学生,但在抓鱼的时候,却能盯紧目标、看准时机、发动袭击,第一个抓到了鱼,让所有师生刮目相看。“放下矜持,把握机会。”小李同学在当晚的研学记录里写下了这八个字。1621班的吴姝雯在抓鱼之后的心得中也写道:“虽说弄得脏兮兮地回到房子,但我却体会到了不少东西:第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灰心,也许成功就在下一秒;第二,活动并不在于谁抓鱼抓得多,而在于你是否克服了心理障碍,得到了收获。”

  除了下塘捉鱼,学生们还赶着大水牛耕地,在小树林里追着土鸡跑,去田间插秧、到菜园摘菜;晚上,他们还在农户的指导下做蒿子粑粑、糖油粑粑……这些真实的农家体验让孩子们尽情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农活之外,两个实践基地分别安排了翻越胜利墙、穿越火线、极限报数、竹筏比赛等团队拓展,以及祭孔子、学家风、做稻草人等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活动,大大丰富了课堂内涵。

  一切都让人看到了尝试中的成长。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在活动中打开心扉、突破自我的学生越来越多。1601班那个做事毛躁的小伙子,竟然将行李整理得井井有条;平时在家几乎没进过厨房的孩子们忙着端菜、抢着洗碗,俨然变身居家小能手;1611班和1619班两个书生意气的男孩剖起鱼来一点也不马虎,手起刀落,非常有范……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都不可避免地经历过犹豫甚至害怕,但最终大家都战胜了自我,展现出了平时没有让人发现的闪光点。”明德天心中学教育处杨芳主任在这些内向沉默的学生的研学记录本上,留下了歌德的一句话:“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尝试以后才知道。”

  贴近大地 深度学习 师生学会思考与分析

  从鱼塘里抓到鱼其实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出认鱼、剖鱼、做鱼、吃鱼的研究学习线索。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只是把鱼捉上来就完成了,后来才发现我们要区分捉到的鱼是什么种类,要亲自动手去解剖,认清鱼的内部结构。”学生任盈盈告诉记者,捉鱼成为了一堂生动的生物课。

  每一位学生人手一本《学农实践研学手册》。明德天心中学的老师们根据学生所能涉及的深度和宽度,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列出了许多有趣的研究课题,其中既有传统题和农作题,也有励志题和时事题。而在此之前,学校还特意邀请了专家给老师上课,教老师们如何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做研究。“学农研学,重在‘研’字。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都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老师在此过程中也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实现共同成长。”天心区教育局局长谢巍如是强调。

  在浏阳,老师们布置了“三大认知”的学习任务,其中一项是“认识十种蔬菜”。于是,菜园子旁边,经常会有“这是黄瓜苗”“不对,那是甜瓜”之类的争论。但正是这样的争论与求证,学生对各种蔬果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到了饭桌上,浏阳蒸菜也成了他们的研究课题。孩子们探究后发现,浏阳蒸菜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初期,相传是朱元璋派兵与陈友谅开战年间,聪明的浏阳人将菜与饭一起蒸而发明的,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1601班唐蜜所在的小组十分接地气地选择了农作题中的插秧课题。唐蜜和同学们跟着农户下田插秧,发现插秧其实是个“移植秧苗”的过程。“秧苗是哪来的?为什么要移植?稻米的好坏区别在哪……”一系列问题由此而生,上了田垄她需要自己找答案,研学之“研”在实践中凸显出来。实际上,下到田里的孩子,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疑问,问题的产生、答案的寻求,都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思考、寻找研究方法,甚至学会解决问题。

  “你们引导孩子们研究的不仅仅是题目,重要的是学会面对问题该怎么解决。二三十年后,学过的书本知识会淡忘,掌握在手的学习方法才是打开生活困境的一把把钥匙。”天心区教育局副局长杨晓雄对明德天心中学的“重研”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全程直播 风采展示 家长们成了“点赞大师”

  学农研学,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很有价值意义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大胆创新。但这样的实践创新,最大的阻力往往是“不放心”的家长。

  为了让家长们吃下“定心丸”,明德天心中学在学期中的家长会上作了专题汇报,并精心派出60多位老师和随队医生,全程“在线”。每天,老师们及时在家长群里上传照片和文字,直播学生的活动情况,孩子们入睡之后,班主任还会向家长们发送每日总结并报平安。1601班班主任黄清老师,活动开始前腿骨意外受伤,但她放下医生的叮嘱,陪着学生们全程参与,一步不离,用她自己的话说:“有我在,孩子安心些,家长放心些。”天心区教育局各位领导也高度关注,出行前严格审查相关资质,副局长张其林、基础教育科科长邓友金多次打电话询问,叮嘱安全事项。

  “第一次离开家,做饭、洗碗、洗衣,原以为会做不到,会打电话,会需要我,结果发现一切都是自扰。不舍之余更多是欣慰,成长,在不经意间已至。”有家长这样在朋友圈里发出感慨,“以前讲了好多次都听不进去的道理,这次他们反而有感而发了。”有老师半是欣慰半是无奈。学校不允许家长前往探望,有位家长机缘巧合去了浏阳基地,回来后她在家长群里留下这样一段话:“看到学校领导、年级组长以及老师们憔悴的面孔、布满血丝的眼睛,真心为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的付出道一声:辛苦了!能成为明德天心的学生是孩子们之幸!”

  从“担心”到“赞许”,各班的家长群这几天分外热闹,不少家长一天几次发微信朋友圈,还有家长甚至让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多分配些任务,让孩子在这宝贵的体验中“磨练”人生。

  搭建平台 构建体系

  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离开那天,浏阳基地的负责人很诚恳地感叹:“明德天心的学生真不错,这么多天走到哪都没有留下一片垃圾,见到谁都叫老师好、教官好,不认识的叫叔叔阿姨好……”

  这得益于明德天心中学自入学开始就始终坚持的习惯培养,该校师生耳熟能详的“三轻轻”“三随手”“三个不”“四个一”,看似微不足道,当内化为举手投足的优雅,就诠释着学校“德育为首,小处入手,耳濡目染,习惯养成”的坚持与实践。

  “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是学校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自2011年明德中学与天心区政府牵手合作,“四十二中”更名为“明德天心”,学校的引领者们不断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也渐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德文化”体系。

  学校各栋以“德”字命名的建筑,是无声的教育。而传承明德中学优良办学传统,学校每年隆重举行的文明节、科技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系列活动,也都是缤纷多姿的成长平台。短短几年间,明德天心中学“全国未来教育行动计划示范校”“全国青少年足球试点学校”“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湖南省青少年击剑训练基地”“湖南省校园武术段位制试点学校”先后挂牌,跆拳道、戏曲、足球、击剑更是成绩斐然,成为学校德育“四小名片”。

  为拓宽学生视野,扩展教育外延,明德天心中学还着力打造“研学三色”。学农研学和春游、秋游,旨在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课堂,为绿色;红色主要是参观革命圣地、名胜古迹、名校名苑;蓝色则是引导学生走出国门,向世界学习。

  “2015年新校建成时,我们就提出了‘一年起步、两年加速、三年腾飞’的行动计划,我们要把学校打造成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实验学校。”谈起明德天心中学的发展,校长蒋铁祥信心满满,他也坚信,学农研学迈出了探索实践的新步伐,也将激励全校师生搭建更好的平台,赢得更好的未来。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媛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