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在深山有书香——探访靖州县三锹乡金山苗寨杨氏好家风

来源:红网 作者:刘杰华 许梦娟 编辑:杨滋 2017-06-02 09:11:17
时刻新闻
—分享—

美丽苗寨——金山寨。 李进军 摄

金山寨牧牛图。(资料图片)

每到周末、节假,杨家这个大家庭成员,就会聚集到金山寨的老家。

其乐融融一家人。

“杨门女将”。

团圆饭前油茶不可少。

大儿子杨胜文继承了杨昌金老人的衣钵,文学、书法样样精通。

杨家二儿子杨胜武,是靖州县1982年的文科状元,与媳妇袁少蓉“郎情妾意”,生活甜甜蜜蜜。

回到金山寨,儿孙们身着苗服下河捞鱼。

杨昌金对儿孙们严格要求,穿苗服、说苗话、唱苗歌,一样都不少。

  红网靖州站6月2日讯(分站记者 刘杰华 通讯员 许梦娟)“苗兮有歌把来唱,有歌歌颂有名人。父老先辈传家训,男女子孙学文明。为人有德三代正,不为名利在心肠。千家万户一贤主,一方楷模远名扬。”

  在湘黔边境的天龙山脚下,有一座古老的苗寨——金山寨。金山寨距县城37公里,位于湖南省靖州县三锹乡境内。现居住着吴、杨、彭、肖四姓村民,共63户,286人。寨子里有户杨姓人家,22口人的大家庭,一家三代出了10多位优秀儿孙。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4人,有高考文科状元、有高级教师、有高级工程师、有政府部门骨干……

  “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困境”

  杨家的长者名叫杨昌金,1928年出生的杨昌金老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虽然小时候条件艰苦上不起学,但仍想尽办法学知识,常常利用放牛的时候,把牛拴在一边,自己就趴在私塾窗户边,踮起脚尖听老师上课,还会把听到的内容,用树枝摘抄下来,就这样零零散散地学习了几年。正是这几年的学习,使他受益匪浅,也悟出了“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困境”的道理。那时,他就立志要让自己的子孙都能上学,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他一视同仁,培养六个儿女上学。

  杨胜文是家里的长子。他说:“我们家里一共有男女六兄妹,都是生长在困难艰苦的年代,当时我父亲因为受过旧时没有文化和经济困难的痛苦,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辛的劳动,培养我们几兄妹都进了学堂。”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父亲这句话,从小到大陪伴着家里的兄弟姊妹们的成长。父亲以孔子“修身”的理念,作为杨家世代传承的家风。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兄妹6人理解得十分透彻,深知“努力才能有出息,努力才能有前途”的道理。

  杨昌金老人爱好写字,现在他的子女还保存着他的笔墨字迹,那笔锋流畅,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大儿子杨胜文继承了老人的衣钵,文学书法样样精通。

  在金山寨,杨昌金备受敬重。

  村民吴细文说,老人过世的时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来送葬,个个都在哭。“因为他是个好人,他主要是从头到尾,在我们寨里是个优秀的人,小孩也是很优秀的。”

  “国家,就是先有国后有家”

  “三锹这个家是小家,不要经常回来。我们身体很好,你们就在外面努力工作,干好国家的事情。”

  杨昌金老人曾告诉子女们,要好好读书,不要留恋金山寨这片土地,要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如今,杨家子女也都完成了当年父亲的这个心愿,一个一个走出了大山,成了国家干部、成了高级教师、成了工程师……

  可是,老人却并不愿意儿女们回来尽孝。

  杨家二媳妇袁少蓉清楚地记得,1987年,她第一次和老公回到金山寨,第二天回城里去了,公公送出来老远,左叮咛右嘱托:“你们两个要记住,国家就是先有国后有家,你们是工作人员,就要以国家为重,要努力工作,要团结不要分裂,团结身边所有的人,团结了,工作才能做好,要以革命的精神干革命的工作。”边说,杨昌金老人还流眼泪了,说得媳妇袁少蓉也泪流满面。

  其实,每次回村里看望他,他都是非常高兴的。这一点,儿孙们都知道。杨家有六个儿女,大多数都在县城单位工作,每次回来看望老人,他都会送出来好远,永远不变的总是那句话:“三锹这个家是小家,不要经常回来,我们身体很好,你们就在外面,要努力工作,干好国家的事情。”

  杨家三代人至今没有分家,家里的房子还是以前的老房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房子的一砖一瓦,还有当年历史残留的痕迹。受杨昌金老人耳濡目染的熏陶,杨家六兄妹,不论是兄妹之间,还是姑嫂间、妯娌之间,从未有一句争吵,大家都是和睦共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正能量。

  “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小孩来看待”

  杨家二儿子杨胜武,是靖州县1982年的文科状元。湖南师大毕业以后,就回到家乡靖州从事教师的职业,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如今,他的妻子、侄子、儿媳也都在靖州一中任教。

  “孩子,这工作来之不易,你现在是国家的人啦,所以一定要认真珍惜,当老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小孩来看待!”刚参加工作时候父亲的再三叮嘱,杨胜武一直记忆犹新。

  大学毕业后,杨胜武放弃了在怀化和长沙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扎根家乡的教育事业,从参加工作至今,几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爱生如子,言传身教,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为家乡培训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如今,作为靖州一中副校长,他仍旧坚守教学一线,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前茅,满墙的荣誉证书就是最好的诠释。

  “父亲的话,我永远铭记在心。”杨胜武说,父亲的教诲是自己成长成熟的一个鞭策,也是自己教育儿子媳妇的“传家宝”。

  “苗家人不能丢了苗家的魂”

  杨煜昕是杨家曾孙女,在靖州一中念高二,一个地道的城里生、城里养的“城里姑娘”。她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大多数只能听得懂苗话,可煜昕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对苗族文化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喜欢穿苗服、说苗话、唱苗歌。

  “我觉得苗族文化很特殊、很特别,所以我希望我可以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说话间,一曲苗族《茶歌调》,煜昕姑娘张嘴就来。

  金山寨是个古老的苗寨,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曾几何时,人们开始“崇拜”起山外的文化,穿起了西装,唱起了流行歌曲。

  “苗家人不能丢了苗家的魂。”杨昌金老人对儿孙们严格要求,穿苗服、说苗话、唱苗歌,一样都不少。正是在他的引导下,杨家后人没有忘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杨家的大哥杨胜文,花甲之年撰写了寨志《钟灵毓秀金山寨》,入选庆祝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30周年文集——《千年锹寨》;

  杨家的二女儿杨桂兰,从副县长任上退下来后,成为了靖州县苗学会的顾问,致力于苗族文化的发掘、收集、整理,如今苗学会硕果累累;

  杨家的女婿龙景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的省级传承人,为了传承歌鼟文化,他创办了歌鼟QQ群,让过去只有身处大山深处才能听到的天籁之音,通过互联网传向五湖四海;

  2017年全县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杨家的大儿子、大儿媳、二女儿、三儿媳、孙女、曾孙女同台参加民族文化的传承展演,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苗兮有歌把来唱,有歌歌颂有名人。父老先辈传家训,男女子孙学文明。为人有德三代正,不为名利在心肠。千家万户一贤主,一方楷模远名扬……”

  每到周末、节假,杨家这个大家庭,就会聚集到金山寨的老家,或一起下地干活、打扫卫生或下河摸鱼、做做饭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吃一顿团圆饭,来个苗歌大合唱,回忆回忆过去的时光,共享盛世的和谐美好。

  以“爱”为底色,以“孝”“慈”为笔墨,绘出一幅水墨丹青,杨家的家风看起来古朴,却意境深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