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高科元为学生上课。余蓉 摄
湖南日报记者 余蓉
【微档案】
高科元,女,1959年1月生。从事乡村小学教学工作,至今35年。现为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南坝学校教师。多次被评为“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9次获嘉奖,3次荣记三等功。
【故事】
星期二的下午3点,是南坝学校放学的时间,孩子们像小山雀一样,呼啦啦从教室里飞出来。高科元叮嘱这个孩子拿好书包,叫那个孩子走慢点别摔了,再把他们领上校车,“飞”回自己的家。
2016年7月,高科元和丈夫罗志强调来这所学校任教,搬进了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以校为家,是她从教35年的生活常态。6月21日,记者来到这里见到了她。
这其实是她第二次来到这所学校任教。2002年,高科元和丈夫来到这里工作,6年之后,更偏远的泉山学校急需教师,他们便双双去了泉山学校。这次回来,还是同样的原因。
听说高科元又回到了南坝学校,附近的村民都很高兴。“高老师对娃娃好,教书也教得好。当初她调走,我们都舍不得,这次能调回来太好了。”村民舒爷爷告诉记者,他今年初把在益阳市上学的孙女舒适、舒心都接回来了,放在这里上学,“她们现在的学习成绩比在市里时还提高了!”
“她教书确实有两把刷子。”罗志强介绍,这些年来,高科元所教的班级,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习成绩名列全镇前茅。光鲜的成绩背后,是她努力负责的工作态度,“她备课认真,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对症下药,就连周末,都要跑到学习落后的学生家里去辅导功课。”
“当老师就是一份良心工。”高科元说,如果只是按部就班上课下课,不管学生听懂了没有、学会了没有,自己会觉得良心不安,“山里的孩子更需要受教育,我既然是他们的老师,当然要对他们负责。”
在高科元的眼里,没有调皮的差生,只有需要关注的学生。她班上的邓雅剑小朋友,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好,还经常欺负小同学,到处乱扔垃圾。高科元没有一味地责骂他,而是经常找他谈心,时时提醒他改正缺点,并且抓住机会表扬他。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邓雅剑的毛病越来越少了,“我喜欢高妈妈,她总说我越来越棒。”邓雅剑笑着说。
农村的留守儿童多,高科元把这些孩子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优点缺点,密密麻麻记在自己的工作本里。谁家困难了,需要帮助了,她总是掏出自己菲薄的工资,给垫补上。
2011年上学期,她的学生夏冠军,突患脑溢血,术后一度沉睡不醒。她先后10多次去医院看望、陪伴,坐在旁边轻声呼唤他的名字。这个孩子家庭经济困难,治病期间,她除了自己资助2000元外,还发动多方募集了救助资金4万多元。夏冠军醒后失忆,她又买了有助于恢复记忆和提升智力的图书、光盘等送去,帮助进行康复训练。如今,夏冠军已恢复了自理能力。
2015年,她的学生罗沛垠,爷爷、父亲先后患病去世,母亲改嫁外地,自己和奶奶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难。高科元便多次上门,自己拿钱给她买新衣服,带她到家里来吃饭,还每年资助她家1000元生活费,罗沛垠感动得直喊“谢谢高妈妈”。
“这些年她花在学生身上的钱,加起来有两万多元。”罗志强告诉记者,她捐助过的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去了外地工作,只要打个电话给她,她就能乐上半天,念叨着没白帮这些孩子。
这些年来,高科元有很多机会能调到城里,但她都放弃了。“在哪都是当老师,这里更需要我,留在这里我觉得良心得安。”高科元说。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余蓉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