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至28日,湖南省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工委、管委会,长株潭城市群“3+5+1”九市,以及长株潭三市各县市区两型工作系统共50余人组成的观摩团,风雨兼程700公里,深入到株洲、湘潭、长沙市及所辖县市区的改革项目现场,对16处已经形成成熟经验的改革项目进行了深度观摩。28日下午,观摩团全体成员在长沙市召开了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两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这是自2007年国家设立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以来,第一次组织大型观摩活动,大家近距离感受和审视长株潭十年的两型改革实践,既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拉练;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检验。
十年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认真按照国家两型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要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顺利完成试验区第一、二阶段各项目标任务并全面启动了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一套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考评体系,率先探索了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特别是在政府两型采购、两型标准体系、两型示范创建、农村环境治理、绿心保护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批改革经验。深化改革,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改革在试验区的系统集成,及时总结推广试验区改革经验和创新案例,鼓励长株潭以外的市州结合实际,充分借鉴试验区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此次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策划并举办。活动准备充分,组织严密,针对性强,既为国家现场会考察开展了预演,又发挥了交流经验、督促工作的作用。
株洲:推动绿色转型,充分释放两型改革红利
株洲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运用“下单子、想法子、俯身子、压担子、出果子”的方法,推进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土地管理、产业发展、金融财税、自主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对外开放以及行政管理等10个领域、45个类别、共172项具体改革,加快了老工业城市绿色转型的步伐,成功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城市管理、“一门式”政务服务、生态文明联动执法、“河长”制、排污权交易、城乡环境同治等15项改革走在全省或全国前列,有效的释放了两型改革红利,增进了全市人民的绿色福利。
观摩数字城管指挥中心
观摩团第一站来到了株洲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据介绍,株洲市创新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机制,突出抓好运营市场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网格化、考核标准化,实施“镜子、鞭子、票子、面子、帽子”相结合的检查考评办法,实现由政府包揽向市场运作、突击式管理向常态化管理、以城区为主向城乡同治的转变,城市环境做到了白天和晚上一个样、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一个样、节假日和平时一个样,城区道路机械清扫率达到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85%提高到100%,市政设施完好率从90%提高到99%,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品位和形象显著提升,被评为“湖南省最干净城市”,株洲市城市管理与体制创新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淞欣学校学生现场演绎节水童谣
接着,观摩团来到了株洲市芦淞区淞欣学校。该校老师告诉观摩团,学校自创办以来,坚持将环境教育作为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两型教育与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德育建设相结合、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五结合”模式,制定了《评选两型荣誉小公民的管理办法》、编写了两型教育教学纲要、创作了“绿之水”节水童谣、建立了“绿树林”垃圾回收公司、鼓励学生记录绿色日记等,寓教于乐,并在全区教育系统全面推广,学校先后获得 “湖南省绿色学校”、 “国际生态学校”等荣誉称号。
考察芦淞区洗水工业园1
考察芦淞区洗水工业园2
来到芦淞区洗水工业园建设一线,观摩团认真了解了洗水工业园清洁低碳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机制的建设情况。为解决芦淞区洗水行业作坊式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株洲市大力实施“统一平台、统一运营、统一管理、集群发展、技术集成”的“三统两集”机制,建立了全省唯一的洗水工业园区,将原有的37家洗水企业关停整合为7家股份制有限公司,积极引导企业集中入园,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一期项目用地171亩,总投资近9亿元,年洗水能力达1.5亿件。这座工业园区,将为“株洲洗水”由弱变强、从黑转绿提供重要支撑。
园区推广应用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与新能源应用、绿色建筑等4大类15项清洁低碳技术。建设了集中污水处理、废气处理与供热功能设施,引进第三方环保公司运营,并建立先付费后治污机制,集中处理企业污染,统一进行污染监控。园区日处理工业污水2万立方,实现工业污水100%处理,排放达到国家污水处理一级A标准,中水回用率50%以上,绿色建筑推广率达80%以上,高效节能灯和节水设施实现全覆盖,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年排放量可分别削减 1200吨、1000吨。
株洲市荷塘区“一门式服务”系统
操作智能社工查询系统
讲解“一门式服务”系统
在荷塘区政务服务中心,观摩团认真听取了该区“一门式服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详细介绍。按照“把方便带给群众、把复杂交给系统、把高效留给政府”的服务理念,株洲市荷塘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一门式”政务服务、“自治家园”大数据库、“智慧荷塘”手机APP三个相互匹配运行的系统,建立了“一门办、一窗办、一号办、一网办、马上办、全区通办”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办事流程“化繁为简”,将审批时限和流程压缩到最短、最简,优化办结时限166项,实时即办率70%以上;办事服务“延伸下移”,将政务中心大厅服务延伸到社区,把64项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民生类事物下放;服务事项“合门并窗”,把多个实体大厅向一厅整合,专项窗口向综合窗口合并。服务平台“革新融合”,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了信息壁垒。打通了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荣获湖南省首届管理创新奖。
观看云发中心绿色建筑演示
观摩绿色建筑园区——云龙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部行政园
随后,观摩团走进了湖南省首批强制推行绿色建筑试点——株洲云龙示范区,对云龙示范区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总部行政园强制推行绿色建筑机制创新的情况进行了观摩。该区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积极打造“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出台了《株洲云龙示范区奖励两型建设和绿色发展暂行办法》、《株洲云龙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城乡规划管理一般规定(修订版)》,强制性规定示范区内新建社区和功能组团建筑要求60%达到绿色建筑一星标准,30%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10%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公共建筑均要求达到绿色建筑二星及以上标准。新建社区和功能组团绿色建筑配比按照一、二、三星级6:3:1的比例配置。同时,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目前,该区300万平方米建筑建设,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施工,其中,已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达105.53万平方米,云龙发展中心通过三星级绿色建筑论证,形成规模较大、示范效应明显的绿色建筑建设集成示范片区,云龙示范区获批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清水塘老工业区原貌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动员大会
拆除株洲钢厂
搬迁改造后的清水塘生态新城
在株洲的最后一站,观摩团来到了曾有株洲工业发展的“顶梁柱”和株洲最大的污染源之称的清水塘老工业区,实地察看了综合治理后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排污口霞湾港。清水塘老工业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曾经聚集了五矿株冶集团、中盐株化等260多家企业,近60年来累计上缴国家利税480多亿元,为共和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该地区基础设施老化、落后产能集中、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株洲因此曾在2003、2004连续两年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
清水塘老工业区改造和治理事关株洲两型社会建设成败。为此,株洲市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关停搬迁企业147家,旗滨玻璃完成整体搬迁,中盐株化完成破产改制;完成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9个,与2013年相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了12%、65%、69%,铅、汞、镉分别下降了82%、72%、52%。完成居民避险安置4642户,13000余民群众喜迁新居。
清水塘老工业区附近的村民告诉观摩团,过去,“天是五彩烟、水是鸡尾酒”,有办法的都搬走了,现在,到处绿油油、水灵灵。“走遍全国还是感觉株洲好!”那种以自己的城市为自豪的神情,让观摩团一行极为振奋。
“挂图作战”实施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关停搬迁
霞湾港治理前
霞湾港治理后
重金属污染治理是清水塘老工业区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国务院2011年批准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实施方案》,株洲在国内尚无行业标准、无可靠技术、无成功经验的情况下,积极创新以重金属为主的历史遗留工业污染源治理的模式与方案,经过多年的探索,基本形成“治理技术集成化、实施模式系统化、环境效益最大化”的治理模式。获批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5.8亿元,完成了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清水塘工业区废渣治理工程等9个综合治理项目。积极推进国家第三方治理试点工作,目前已完成项目的土地征拆、工程设计、工程招标等工作,取得世界银行支持,启动了总投资15亿元的全国首个污染土地修复及再开发世行贷款项目,清水、铜霞片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工程等子项目正在实施。
湘潭:践行绿色理念,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湘潭市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引领两型改革,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采取项目激励、考核鞭策、资金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全面推进顶层设计部署的“八大”改革和国家发改委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生态绿心保护、湘江流域竹埠港和锰矿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城区河道保洁、绿色GDP评价体系建设、两型学校教育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示范全省或全国的改革经验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智慧治理”
可视化、可量化的治理结果对比
在湘潭观摩的第一个项目是湘潭县中路铺镇农村生活污水“智慧治理”创新改革。过去,因为农村居住分散,地形相对复杂,农村污水治理是一道行业难题。农村生活污水“智慧治理”模式针对这些问题,把污水分散处理,就地排放,解决了污水直排的问题,改善了水体环境,降低了土壤污染,适合山区、河川湖泊周边等管网建设困难的地区。费用低,效果好。该处试点是湘潭县“智慧治理”模式的四处试点之一,日处理生活污水量达40吨,可以服务400-500人。
参观云龙小学学生课余活动的场地和作品
云龙小学学生“两型”实践的部分作品
随后,观摩团来到湘潭县云龙小学,考察“两型学校标准”探索与实践。学校负责人介绍,“两型社会”建设要人人参与,“两型意识”培养从娃娃抓起。学校坚持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构建了“教育有读本,实践有活动,建设有标准”的两型教育格局。
观摩团成员观看盘龙大观园汇报片
盘龙大观园美景
盘龙大观园的火车客栈
观摩人员一行随后来到有“长株潭后花园”之称的盘龙大观园,观摩盘龙农业示范园绿心保护及两型景区建设经验。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年来,盘龙农业示范园始终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在绿心保护上,用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提升环境质量,在不改变区域内地质、地貌特征和水利、水系的前提下,依山就势提升林地、林相;对有潜在地质灾害危险和影响示范园生态的区域因地制宜改造,把昔日泥水横流、滑坡频发之地变成了“桃花岭”、“清泉石上流”等风光迷人的景点,并且把传统农业打造成以花卉产业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景观农业。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安置当地农民300多人就业,间接就业1000多人,实现了失地不失业、离土不离家,让从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农民转变为懂技能、有手艺、拿薪水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景区周边已有十几户成为了花卉苗木专业户,农民收入也由6年前人均5000元增加到现在人均3万多元。
当地正在经营农家乐的农民激动的向观摩团介绍,过去,由于土地贫瘠,道路不畅,乡民贫困,曾被称为湘潭的“西部地区”,形成了许多有名的“光棍村”,但自盘龙农业示范园引入以后,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让这里的山绿了,园里的花开了,当地的景美了,生态环境优了,农民的腰包也开始鼓起来了,他本人就是受益者。
讲解废弃矿山区域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改革经验
湘潭锰矿废旧矿区治理前后对比
观摩团接着来到湘潭雨湖区鹤岭镇,考察湘潭锰矿废弃矿山区域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湘潭锰矿区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镇,因过度开采引起的地质塌陷滑坡、废渣废水污染、植被破坏、农田污染、基础设施损毁、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鹤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以上问题,湘潭锰矿人探索出了规划统领、部门联动、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通过改革创新和政府前期的引导投入,已撬动30多亿元资金投入矿区治理、开发和建设中,经济恢复造血功能,成功实现产业的两型转型,淘汰关闭涉锰污染企业28家,取缔“三高”企业26家,引进新材料、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等两型产业,目前,新引进的两型企业近30家,新增就业岗位近10000个。同时,用于居民基层设施等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高达10亿元,解决了区域居民生产、生活、出行、居住、饮水等难题。
通过综合整治,锰矿区处置废渣近900万吨;建成了废水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3000多吨;恢复建设用地2500余亩,复垦农田约5000亩,重金属土壤修复3000亩,植被复绿约2000亩,成功探索出种植桑树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模式,昔日“中国锰都”焕发生机,变废为宝、实现绿色转型。
云湖桥镇湖南科星生态循环生猪产业园的沼气发酵设备
云湖桥镇湖南科星生态循环生猪产业园的污水处理
观摩团最后来到湘潭县云湖桥镇,考察湖南科星生态循环生猪产业园零排放养殖经验。该产业园通过积极探索和引进生态环保养猪技术,形成了生物发酵床生态处理模式、沼气池处理+农牧循环处理模式、工业治污处理模式、连续动态发酵处理模式、沉淀池+林木循环处理模式。实施效果十分明显,生物发酵床生态处理模式推广面积累计达60多万平方米,减少粪尿污水排放600多万吨;在建有沼气工程的养殖户中有60%以上的养猪户结合了农牧循环处理方式,形成了猪-沼-鱼、猪-沼-菜、猪-沼-果等多种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地处理畜牧污染,实现了达标排放,甚至是零污染,无废液排放。
长沙:打造绿色城市,彰显两型改革省会作为
长沙市聚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主动自我加压,力求全市两型改革走前列、探新路、惠民生,土地集约节约模式、市域两型标准体系建设、城区餐厨油烟净化治理、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绿色政绩考核、绿心地区生态补偿、湘江新区综合性生态补偿等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有11项改革入选省级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案例,获得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荣誉,9个区县(市)全部获批国家生态示范区,为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绿色支撑。
湘都生态农业园无异味、有清香的花猪养殖场吸引大家驻足
集体验性、科普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养殖业
宁乡作为传统养殖大县,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畜禽养殖污染逐渐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宁乡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近年来宁乡县积极探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强制性第三方治理,形成了“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推广、第三方治理”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具体做法是:成立宁乡县畜禽养殖污染强制性第三方治理领导小组,出台了宁乡县畜禽养殖污染强制性第三方治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度,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建立第三方服务企业名录,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第三方服务企业,由养殖主体向第三方支付服务费用。形成了以山河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畜禽养殖污染第三方强制性治理服务型企业,为强制性第三方治理提供了技术服务保障。由县环保局等相关县直部门对畜禽养殖场污染排放进行检测,强制要求不达标不符合排放要求的养殖场进行第三方治理,然后由县两型办、畜牧局、环保局等部门进行联合验收。通过试点开展强制性第三方治理,切实解决了养殖业发展存在的布局不合理、栏舍破旧、设施老化、排放超标等问题,实现养殖业发展转型升级。
观摩宁乡县湘都生态农业园
本次现场观摩点湖南湘都生态农业园位于宁乡县大成桥镇,是宁乡县畜禽养殖污染强制性第三方治理的示范点,湘都通过引进生态养殖与废弃物处理技术,在生态养殖和废弃物综合处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湘都生态农业园坚持以生态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农牧综合利用道路,实行“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原则,使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企业环保新形象,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当地环境综合治理和美丽两型乡村建设。
湘都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引入,不仅让当地的山区变景区,田园变花园,农品变礼品,还把原本上不了台面的传统种养业变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鲜事物,深化了“宁乡人会养猪”的内涵。从事小花猪养殖工作的大妈告诉观摩团,示范园引入的新机制,让花猪养殖的全过程无污染、无异味,小朋友们还可以和花猪宝宝共同进餐,也让作为村里养猪能手的她不再尴尬,“养猪快乐,快乐养猪,养快乐猪”成为她的职业追求。这种改变,让一个朴实的农妇找回了自信和人生出彩的机会,令观摩团一行备受感染。
光明村两型标准宣传栏
2015年开始,长沙市率先全国全省在全市开展了两型标准的贯标和认证试点工作,建立了各级多部门联动推进两型认证的工作机制;加强两型标准的培训,营造了贯标认证的浓厚氛围;通过推行两型认证制度,加快了两型标准的实施,为全社会树立了两型建设的典范,发挥了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
生态优美、宜家宜业的光明村
望城区精心编制的记录十年两型社会建设的插画手册
作为全市两型标准实施与认证标杆单位,望城区白箬铺镇光明村通过开展两型村庄标准对标贯标与认证,以标准引领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编制了《光明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以两型理念规划村庄建设发展。保护规划区的生态活力,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安排两型项目的开发。从2012年起,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和清运公司,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第三方治理,由公司负责垃圾日常清运和道路清扫保洁,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的模式对垃圾进行收集处置。建立清洁低碳技术推广机制,整合两型、能源、环保等各级财政相关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推广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建立项目两型准入机制,发展生态经济。紧扣“生态、环保”理念,把原生态自然风光作为特色发展的优势资源来呵护。村民两型理念进一步增强,垃圾分类自觉有序,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绿色休闲民宿经济快速发展。光明村利用资源、善待资源,找到与市场的最佳契合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青山绿水转化成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走上了一条具有两型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梅溪湖国际新城
观摩梅溪湖国际新城
离开光明村,观摩团来到了梅溪湖国际新城参观绿色生态示范城建设。梅溪湖国际新城位于湖南湘江新区,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近年来,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创新引领,全力打造“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获批“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2016年全球人居环境奖”。其主要做法是:建立生态指标体系,以生态指标体系作为梅溪湖建设的主要控制指标,包括城区规划、建筑、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固体废弃物和绿色人文八个方面,保障了绿色生态城区生态建设的全面性、技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全面推广应用生态技术,推广绿色建筑;推广循环再生材料,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应用热拌可再生废旧沥青、再生水稳基层等绿色市政技术。创新政策制度,编制实施《梅溪湖国际新城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013年-2015年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和相关部门责任,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落实各项生态指标。建立各部门横向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示范城区生态建设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机制,《湘江新区绿色建筑管理暂行办法》对片区内绿色建筑项目从土地出让、立项与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与审批、绿色施工、质量监督与工程验收、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明确了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绿色建筑重点把控的内容,实现了绿色建筑闭合式的管理,片区内绿色建筑实施比例100%,绿色施工比例100%。梅溪湖国际新城为两型社会建设探索了路径、形成了示范,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绿色生态示范城建设经验。
八方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垃圾分类操作步骤
居民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
现场观摩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岳麓区八方小区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成效。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是现代都市破解“垃圾围城”困境的必然之举。2015年以来,岳麓区深入开展城区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处置试点,成功探索了“互联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新模式,初步构建全分类、全环节、可追溯的城区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处置体系。主要做法:建立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设备体系,引进了一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通过简明易懂的图示,引导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智能积分兑换体系,激励机制成为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的重要抓手。建立五大类别垃圾分类回收体系,顶层设计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大件废弃物、旧衣物、有害垃圾等五类垃圾分类体系。建立社会参与宣教动员体系,动员群众积极主动、长期参与。建立多方联动共同推动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整合各方面力量,系统集成推进。
交流八方社区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经验
八方社区是岳麓区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试点中六个社区之一,试点区域70%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80%的居民做到了正确分类,从源头上减少了生活垃圾的产生,社区环境美化净化绿化,实现了质的提升,居民的环境意识大幅提高,两型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两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座谈: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抓好改革试点任务、用好改革方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改革
28日下午举行的座谈会上,大家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35次、36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有关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讲话对两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特别具有指导性、针对性,是我们推进第三阶段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试验区改革必须不忘初心,继续发挥“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体现应有的担当,做出应有的贡献,维护“改革长株潭”的品牌生命力。
省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工委、管委会改革处负责人通报了今年上半年省、市层面改革的进展。今年以来两型工作突出了两型与生态文明改革的联动、融合,突出了压实改革责任,突出了协调联动,突出了改革经验总结提升,试验区各市两型改革稳步推进。就做好下阶段的具体改革工作,该负责人强调,各市两型办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抓好改革试点任务、用好改革方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打通改革的瓶颈,在改革的漏项、盲点上持续加力,适应时代要求。要把两型改革和本市的改革大局结合起来,加强改革探索、经验总结和品牌打造,向社会讲好两型故事。各市两型办要向市政府做好汇报,谋划好、推动好下一步的改革工作,掀起“决战三年”的热潮,要抓紧出台湘发〔2016〕3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把第三阶段的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圆满完成国家交给试验区的任务;长株潭三市要全面总结这次现场观摩活动的经验,认真分析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为国家综改试验区现场会做好准备;“5+1”六市要总结好本次观摩学习的改革经验并大力推广,同时做好自身经验的总结提升。
会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两型办分管负责人介绍了两型改革十年来的取得的经验和成效,衡阳、岳阳、益阳、娄底、常德、郴州等市两型办同志和长株潭三市区县代表分享了观摩的心得和启示。
来源:绿网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