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园社区第一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青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向志武(右三)和社区党员商议社区提质改造后续管理办法。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编者按
“两学一做”贵在真“学”,重在实“做”。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自觉行动书写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党组织一个堡垒”的时代新篇章。即日起,本报将以栏目的形式推介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好成效。
长沙晚报记者 卜劲文 周游
天心区青山小区C片区提质改造,仅用了27天就全部完成;去年11月,青园小区发生了入室盗窃案,通过快速布防摄像头,第二天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将财物追回,在居民眼中,这是街道提升“硬实力”惠民生。“近年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人民满意为目标,针对群众意见改,围绕群众需求做,着力改善民生、为民造福。”青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向志武说。昨日,记者走进青园街道,探寻这个基层党组织“民生造福”的鲜活故事。
引导居民自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
整齐的停车标志线将车辆管理得井井有条;小区内侧,一排整齐的不锈钢晾衣架独具匠心……走进青园街道湘园社区,丝毫不见老旧社区杂乱无章的景象。去年该社区仅用27天就完成了提质提档,是青园街道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引导居民自治的硕果。
湘园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参与为动力,以居民满意为目标,探索实践“自提、自议、自决、自办、自管、自享”居民自治工作法。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一个个民生项目从立项到招标再到施工,都由群众自行办理。社区党总支还根据群众呼声,以党员认领微心愿、党小组参与微公益、党支部实施微项目的方式,促成解决了100多个群众反映的“小微”问题。
在党建引领下,居民纷纷主动当起了“社区管家”。“广场怎么建,花坛设在哪,一个个民生项目从立项到招标再到施工,都由居民说了算。”湘园社区书记徐卫星说,街道社区还充分发挥老党员的先锋作用。在社区提质提档过程中,老党员、“满爹”张庆华每天要接几十个电话,路沿石坏了、墙壁搞脏了,居民都会找他协调。“‘家’里的事情自己定,幸福感很强啊!”居民刘爱琴说。
与50家单位牵手,“小社区”撬动“大单位”
“融情庭院”公共法律服务站每天都有法律工作者轮值,市口腔医院的名医成为社区的常驻志愿者,省政府办公厅、省经信委等辖区省直单位支持社区建设……在青园街道,一个由50家单位结成的“聚力青园”党建联盟获得居民点赞。
青园街道位于省府和天心区区治驻地,3.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聚集了不少“大院大企”:40多家机关单位和30多家总部企业,39个基层党支部,直管党员625人,辖区单位在职党员千余人。2015年,青园街道联合辖区50家单位,成立以“聚力青园”为核心的党建联盟,创新探索“一化”“双联”“三服务”的区域化党建新模式,编织起一张大“网”。
井湾子社区老人多,市邮政局与街道共同投入5万余元建设便民服务点,在这个30平方米的小屋里,居民可理发、擦鞋、磨刀,60岁以上的老人理发可免费办卡、享受5元一次的优惠,目前办卡人员达1000余人;区政协机关党支部和街道联合开展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发动民间力量,一些纯农安小区的环境大大改善;区文体新局为湘府华城小区居民文化活动室送来图书、杂志……
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50个驻区单位与青园街道共完成区域化党建共建项目121个,街道实施党建惠民资金项目72个。“街道+辖区单位+社区居民”合力共促,“小社区”撬动“大单位”的党建探索已有红利溢出,近5年青园街道财税收入年同比增长10%以上,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等50余项荣誉称号。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卜劲文 周游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