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刘勇 孟姣燕
通讯员 王玉胡 郝亚儒
采茶的歌声、制茶的号子、喝茶的点赞声……如今已成为安化县最动人的乐章。
7月21日,记者来到该县,探访位列2016年首届湖南十大农业品牌之首的“安化黑茶”的成长奥秘。
2016年,安化茶产量(主要是黑茶)达6.5万吨,综合产值达125亿元。在通报这组数据之后,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安化茶产业相关负责人,都会告知记者另外一个重要信息:2016年,安化茶产业财政税收已突破2亿元!
对一个贫困县而言,在农业产业上能实现2亿元的税收,殊为不易。安化黑茶确实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安化黑茶有上千年历史,但真正开始“红”遍大江南北,始于2006年。那时,安化全县的茶园只有约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只有10多家;到今年上半年茶园已发展到31万亩,已有大大小小茶叶加工企业15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8家。
过去,安化黑茶是专供我国边疆少数民族饮用、用于消食去腻的“边销茶”,按国家指定计划生产、销售。对于不以牛羊为主要肉食且食用蔬菜较多的湖南本地人而言,饮用安化黑茶的并不多,遑论其他地区。
“安化黑茶的兴起,看起来有点突然,却并不是偶然。”安化县茶产业领导小组组长蒋跃登认为,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体内摄入的脂肪等营养开始出现过剩,特别需要一些消食去腻、降低血脂的饮品,安化黑茶正好能满足这种大众化的新需求,所以畅销全国。
作为六大茶类的一种,云南、广西、湖北、四川等地也有黑茶,何以湖南的安化黑茶成了“黑马”,在最近5年内实现翻番式跨越,直至成为全国的“领头羊”?
茶企茶农发力生产,政府部门鼎力支持,这是显而易见的缘由。据介绍,从2009年开始,安化县财政给予新建茶园每亩1000元、老茶园改造每亩500元的奖补,大力引导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参与茶园基地建设,夯实最关键的发展基础;黑茶加工企业在厂区建设、技术改造等方面,也能获得政府项目支持;县里还支持黑茶企业建立营销渠道,实施“千店万铺”计划。
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对一个产业进行扶持,应该说,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做得到,也正在做。安化黑茶为何能脱颖而出?
与安化黑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省茶业协会专职副秘书长黄德开认为,安化对黑茶产业最有特点的支持,体现在科技和文化上。
安化县与杭州茶叶研究院、湖南农大、湖南茶叶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的茶学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合作,聘请了陈宗懋、刘仲华等7位业界顶级专家,担任产业发展顾问。专家不但为黑茶产品的加工提供先进技术支撑,还面向消费者大力推介黑茶的保健功效,让市场更容易接纳黑茶。湖南农大教授刘仲华主持的安化黑茶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茶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科研荣誉,也成为安化黑茶获得更大市场份额的一张“金名片”。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黄德开说,中国的茶品牌一般都有悠久的文化,但像安化黑茶这样有内容、有实物、有传承的可能不多见。茶马古道可与“丝绸之路”媲美,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溪老厂房、中茶百年木仓、黄沙坪古茶市等,无不昭示“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神韵。
安化对黑茶文化宣传不遗余力,招商会上、展会上、媒体上,只要有机会,“逢人便说”。从去年起,安化斥资上千万元,连续两年在中央电视台投放“一品千年,安化黑茶”的广告。一个产茶县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在我省属于首屈一指,堪称安化宣传黑茶文化的最好明证。
■记者手记
文化产生“乘法效应”
刘勇
如果说,安化地方政府对黑茶种植、加工、销售进行扶持,是在对黑茶产业做“加法”;那么,在黑茶文化上的执着投入,则产生了“乘法效应”。
过去,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后来,大家明白,“酒香也要会吆喝”。而最好的吆喝内容,莫过于产品文化。用如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要“会讲故事”。
作为中国传统饮品,茶可能是最讲究文化的。可惜,多数地方的茶产品,故事内容空洞乏味。贡茶、神话等传说,可能是最常见的也是仅有的故事了,只是消费者一般难为之心动。
安化黑茶的故事,很丰富、很生动,有载体、有细节,充分挖掘利用,实物产品升级为文化产品,价值就成倍增长。对一个品牌而言,文化更是灵魂。
要珍惜安化黑茶的故事,不能任性糟蹋;更要为后人创造更多更好的黑茶故事。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勇 孟姣燕 王玉胡 郝亚儒
编辑:向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