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城演义:长沙经济总量十年增长460%,不靠地产靠“知产”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李晓玲 2017-09-01 16:52:10
时刻新闻
—分享—

  据南方日报消息,近日,南方报业佛山云智库选取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长沙、无锡、佛山、宁波、大连、郑州共11座城市作为研究样本,策划推出以城市比较研究为特色、服务于佛山创新驱动发展的智库产品“城市方法论”。

  8月23日—26日,南方日报“十城演义”跨省调研组走进长沙。

  今天,带来第十篇走读行记。

  就在“十城演义”南方日报调研组抵达长沙的当天,8月23日,长沙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发布了科技创新“1+4”政策体系,成立了长沙市首届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

  会上,长沙市委主要领导发出了“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号召。

  在7月举行的2017年湖南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上,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116家企业携140个产业技术需求参与对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大等22所高校院所携156个最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会上亮相;最终61个产学研项目集中签约,涵盖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中的18个产业链。这正是对长沙科技创新动力的生动诠释。

  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里,长沙经济总量增长了460%,增速在全国33个重点城市中居首位,被认为是全球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近五年,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向“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迈进的长沙,正在着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科技创新在未来十年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8月24至25日,南方日报“十城演义”跨省调研组分别走进长沙市科技局、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铁建重工”),探寻科技创新助推长沙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动力密码。

  一道数学题:

  科创新政“1+4”支撑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8月23日成立的长沙首届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进一步推动长沙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奠定了基础。委员会下设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现代农业、科技管理10个专业委员会,都与长沙产业密切相关。

  “这两年,我们多次到深圳、广州、成都、南京、武汉、上海等地,学习对标当地的科技创新政策。”长沙市科技局副局长宋新和说,按照长沙市委要求部署,长沙首届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将对标深圳。

  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的“1+4”政策体系让长沙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更有底气。“1+4”是指长沙发布《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及4项相关配套措施,瞄准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深化科技金融结合4个关键点发力。

  在去年底召开的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长沙明确提出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长沙市委主要领导公开表示,长沙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必须创新、创新、再创新。

  科技对长沙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数据显示,近五年,长沙市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18%,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2005年至2015年,长沙经济总量增长460%,领跑全国。“这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依靠的不是地产而是‘知产’。” 宋新和说。

  2016年,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目前,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0%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

  长沙还建立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备案制度,梳理摸清市内科技型企业发展情况,形成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梯队。对于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予以每年最高10万元研发经费补贴,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予以每年最高20万元研发经费补贴。

  十年三次更名

  折射产学研合作理念之变

  作为拥有3所985高校,工科专业设置完善的城市,长沙10年前就在布局深化产学研合作。

  长沙市科技局楼层里,有一个名为“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的处室。该处主要负责拟订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学术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并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

  2006年,长沙市科技局设立“市校合作处”,主要承担市政府与市内高校的联络工作。

  单纯的联络工作难以适应产学研合作的需求。2009年,“市校合作处”整合更名为“产学研合作处”,2011年,又更名为“产学研合作与对外交流处”。在与更多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联系的基础上,产业对接成为该处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2016年,“产学研合作与对外交流处”又更名为“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

  从原来市政府与高校合作的联络部门,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融入产业要素,推动科技创新的职能部门,这在宋新和看来意义深远。“十年间名字的三次变更,体现出长沙产学研合作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与合作深度的提升。”

  近年来长沙则更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新命题。今年7月中旬,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的教授,带着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面对面进行成果对接,这样的对接会在长沙每年有数十场。

  长沙设立了“产学研合作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11年至2015年,上述两项资金共支持项目2425项,支持金额达4.57亿元。

  科技局内还设有“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处”。包括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在长沙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

  长沙还推动成立了跨地区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宋新和说,当年长沙曾邀请了全国许多211的高校负责人来长沙,最终长沙与其中65所高校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已有21所高校在长沙建立了技术转移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要求技术转移机构必须走进园区走进企业。每一年,我们对这些机构进行评估,并根据其工作成效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宋新和说,最高峰时一年扶持总额达到1000万元。

  “科交会”十年:

  “幼学”之间已有无限前景

  2007年,首届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下称“科交会”)举行,到2016年已经举行了十届。在宋新和看来,北有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南有中国(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部有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

  这是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高规格科技盛会。截至去年,科交会签约项目超过3000项,签约金额2500多亿元,其中80%的项目最终落地成为长沙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意味着,10年来,科交会签约项目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项目落户。

  自举办以来,科交会逐渐发生了重要转变:从集中办会向全年活动拓展。自去年3月开始,长沙几乎每个月都有科交会活动。宋新和说,目前全年平均有超过20场的企业和技术项目对接活动,“科交会已经成为不开幕、不落幕的常态化科技服务平台”。

  让有创业意愿的人找到好项目,让有投资意愿的人找到投资土壤。这是长沙科交会的响亮口号。

  以科交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直观体现在企业发展之中。

  8月25日下午,铁建重工掘进机制造总厂车间前,一列长达100余米的盾构机分段封装即将运输发货。在周边车间里面,有北京新机场地铁线盾构机、广州地铁盾构机,还有出口到中东地区的TBM(岩石隧道挖掘机)。

铁建重工车间里,一台大直径盾构机正在进行组装。

  这家2007年才成立,2009年落户长沙的企业,在曾是国外设备“一统天下”的国内盾构机应用领域杀出一条“血路”——自主研发的盾构机连续四年占据国产市场的“半壁江山”,先后销售400台套;TBM和大直径盾构机占据国内85%的市场份额,成为国产第一品牌;实现国内首次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盾构机……铁建重工10年来填补了30多项国内和世界掘进机及地下施工装备产品领域的空白。

铁建重工制造的盾构机将出现在北京新机场线工地上。

  铁建重工宣传品牌部部长麻成标说,铁建重工在技术上有三条“铁律”。一是专注于非标、个性化、定制化,且与施工工法密切关联的高端装备。二是只开发能够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甚至全球空白的产品。三是产品上市后其市场占有率和科技水平必须处于国内行业前三名,否则纳入淘汰范畴。

  麻成标说,市场自信来自技术自信。铁建重工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20%以上,拥有6个技术平台和10个核心团队,拥有20多名博士,40%的硕士,研发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5%以上。

  长沙市科技和产业扶持政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麻城标说,长沙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出台振兴实体经济30条优惠政策,公司契合的条件有20多条。

  10年时间,如果放在人生历程中,无论是科交会还是铁建重工都还只能称为“幼学”。但这些“幼学”中孕育产业发展的无限前景。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李晓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