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周勇军
常德日报记者 冯文正 李白
世外桃源,福地洞天。
地处沅澧流域、洞庭之滨的常德,是历史名城,也是江南著名水城,水产丰富,土地富饶,景观优美。近5年来,常德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打造全省最美的城市。
每当华灯初上,常德城区的夜晚色彩斑斓。柳叶湖畔,轻波荡漾。穿紫河里,游船如织。德国小镇,风情万种。白马湖中,音乐喷泉随风起舞……在这一幅幅图画里,到处是市民们的笑语欢声。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活力十足、美轮美奂、满载幸福的新城。
从“毛细血管”破题推进“三改四化”
常德的宏大改变,从一根根“毛细血管”开始。
5年前的常德城,主次干道陈旧残损,小街小巷“路不平、水不通、灯不亮”,给部分社区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难。特别是老城区的地下管网年代久远,雨污分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
加快城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让城市宜居宜业,让百姓生活幸福,是历届常德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懈奋斗的目标。2013年7月25日,常德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以新的姿态、新的奋斗全力推进“新常德新创业”,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三改四化”(路改、水改、棚改和绿化、亮化、美化、数字化)是“新常德新创业”的开篇。
从2013年7月开始,常德拉开城市大提质序幕。成千上万的建设者,重点开展了以杆线入地、地下管网改造、公交专用道建设、慢行系统建设、路面提质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路改”大会战。市城区共完成投资300多亿元,新建、改造骨干道路和大街小巷310条、280公里,改造地下管网110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40万平方米。同时,先后启动整体搬迁型棚户区改造项目53个、维修完善型改造项目10个,改造面积达53.5万平方米,涉及居民8万多户;实施泵站新建与改造、水系治理及生态景观建设、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等“水改”项目;对武陵大道及两侧、白马湖及柳叶湖周边170栋楼宇实施美化、亮化;建设数字化城市,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安全防控3大系统先后建成投入使用。
其实,自“路改”上马后,满城工地,四处摆战场,因为与市民日常生活高度关联,开始一些群众有怨言。常德市委、市政府以敢于担当的精神,顶住压力、日夜兼程,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正如一位党员干部所说:“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是吃再大的苦也值了。”
常德城市建设,成绩斐然。2014年7月8日,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常德召开。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在会上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生活更美好”为目标,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电力、信息设施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常德在城市建设中,努力体现这一要求。现在的常德城区,道路平坦宽阔,水变干净了,空气也更清新了。自行车爱好者沿着慢行道健身,老人在公园里打拳,“大妈”们在广场里翩翩起舞,小孩在水边开心地玩沙……“路面平坦了,城市漂亮了,游客增多了,收入增加了,心里舒畅了。”出租车司机赵有财说。
从“海绵城市”建设做好水的文章
今年6月底至7月初,常德下了多场暴雨,城区却难觅积水。原来又黑又臭的穿紫河里,如今传来了市民们嬉水的笑声。雨水收集利用,悄然走进了市民生活。常德在黑臭水体改造与海绵城市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去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常德,“海绵”留住天上水》为题,对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作了介绍。还在10版以《咕嘟咕嘟,城市会喝水》为题,做了深度解读。
曾几何时,穿紫河这条城市“玉腰带”却成了常德城区的“裹脚布”,又长又臭。用一位老人的话说:水的颜色像酱油,气味如臭鱼,垃圾浮水上,蚊蝇草中飞。另一位市民则说:河里的水肥得可以浇菜,岸上蔬菜长得很茂盛。
早在上个世纪,常德市就开始千方百计治理穿紫河。但直到前几年引入“海绵城市”理念,穿紫河治理才有大的起色。形象一点说,“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时能吸水,有时又能挤出水。吸水和挤水,几乎都是运用自然收集与排放的方式,实现雨水和绿地间的自然交换,实现从人工化城市向自然城市、生态城市的转换。
几年来,常德市斥巨资,打开了盖板、疏通了河道、增加了调蓄容积,并修建了1100多公里长的地下管网,将无数大小“海绵”与穿紫河连通。在常德市城区36平方公里建成区内,20%的区域铺上了“海绵”。市海绵办副主任辛长明说:“80%的雨水,都被‘海绵’就地吸收了。”
如今的穿紫河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消纳着城区的超量雨水。今年6月底至7月初,常德城区遭遇特大暴雨,昔日积水严重的汽车总站附近,路面上却只有零星积水。市区其他低洼路段,降水也很快被大大小小的“海绵”喝掉了。
水,曾给常德这座洞庭之滨的城市制造了无数的灾难,但如今,却为她注入了灵性和精神。市民称赞,水让整座城市活了起来,水将城市还给自然,回到了最初的美。
尤其是实施宏大的江湖河连通工程之后,常德将沅水、柳叶湖、穿紫河连成一体,水流不息、风景不断,从欢乐水世界、柳叶湖环湖景观、德国风情街、常德河街、船码头风光带、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万达商业广场,再到老西门、武陵阁步行城、常德诗墙、屈原公园、滨湖公园,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花香,听得到清澈水声。
从“沅澧风韵”重塑走向诗意栖居
常德人和水有着天然的亲情。水,是大自然赐予这个城市的资源,也是流淌在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之于城市就是灵魂,就是软实力。
放眼世界,各国在城市形态、城市管理等方面日益趋同,是文化差别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风貌。如音乐之城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园林城市苏州、历史古城平遥和丽江……这些城市内在的文化肌理,铸就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性格,推动着城市建设,吸引着游客脚步。
常德城市要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文化。
2016年9月26日,时任常德市市长、现任常德市委书记周德睿,在常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向国务院督查组介绍情况时,讲的就是“遵循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本,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他提出,文化是城市的内涵所在、价值所在。常德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要把历史“血脉”和文化“基因”根植于城市之中,努力塑造更具“沅澧风韵、常德味道”的城市风貌。
在实践中,常德这座滨水之城在突出水文化、做好水文章的同时,还打出“桃花源里”这张牌,追求城市的诗意栖居。把“沅澧风韵”融入城市建设,建成了柳叶湖环湖景观、江南风光带、武陵阁步行城、芦荻山大道、“三馆三中心”等城市新亮点;把历史文脉延伸进城市发展空间,大力推进老西门、穿紫河(原为老城区护城河)风光带、“一江两岸、诗画长城”等项目建设。在建设“一江两岸、诗画长城”中,以防洪大堤为载体,以诗词书画为表现形式,正在形成江北“中国常德诗墙”、江南“中国常德画壁”诗画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同时,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产业,让美丽变成财富,变成增长动力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一幅水秀山清、江山如画的城市建设美好图景,正在沅澧大地铺开。
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画桥烟柳的老常德,正在变与不变中重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勇军 冯文正 李白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