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士元:戏里戏外是农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洋桂 编辑:高芹 2017-10-06 09:57:32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6日,黄士元在获得的众多荣誉证书前留影。

湖南日报记者 肖洋桂 摄

湖南日报记者 肖洋桂 通讯员 吕俊

最近,黄士元忙于创作新剧《哎吆湾的喜剧》。他也不记得,这究竟是自己的第多少部作品。至今,他已搞了60年创作,写了300多件文艺作品。根据他的作品排练的节目,部分参加了全国演出,有的还登上了国际舞台。

黄士元是我省知名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编剧。他自己是农民出身,作品也都与农村、农民有关。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搞创作是托农民的福,当然要想农民的事,说农民的话。”

“不用脱鞋,就是老家朋友穿着带泥的鞋进来,都没让脱过。”9月20日,记者来到黄士元位于常德城区的家里,见地板十分干净,进门前准备脱鞋,却被他制止了。黄士元说,尽管从农村搬到城里,但和老家的父老乡亲来往没有减少;怕他们不习惯,无论哪个来,都是随意进出,不用脱鞋。

1943年,黄士元出生在常德县(现常德市鼎城区)一个偏远乡村,当农民到30岁才进城。因儿时喜欢看戏,他从小酷爱文艺。14岁那年,见当地赌博成风,他心想,何不自己弄一个戏,反映赌博的危害性。于是,他一个人自编自演了曲艺节目《禁赌博》,获得当时的常德县优秀节目和优秀表演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写民歌、快板、对口词,后来写曲艺、小品,再写小戏、大戏。去年,他创作的常德丝弦《生在潇湘多自豪》在联合国总部唱响,受到海外华侨和联合国官员点赞。

而今黄士元74岁,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曾引起巨大反响,就是放在现在,也很有现实意义。1986年,当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分田破地扯索,黄牛角水牛角各顾各”的现象,黄士元觉得这样下去乡亲们会吃苦头,于是创作了一个生产队长扶贫的大型喜剧《嘻队长》,号召大家互相帮助。该戏一上演,火遍全国,还晋京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

像《嘻队长》这么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很多。谈及创作秘诀,黄士元说,戏自生活出,情从爱中来。要用好“5镜”,即用显微镜观察生活,在细字上下功夫;用透视镜透视生活,在深字上下功夫;用反光镜辨析生活,在准字上下功夫;用望远镜看待生活,在高字上下功夫;用哈哈镜展示生活,在喜字上下功夫。所以,他的作品大都是喜剧,充满阳光和欢乐。同时,要把握3个度。一是广度,要让老百姓喜欢;二是深度,作品要深刻,反映本质,并有艺术性;三是温度,就是要紧跟时代,唱正气歌。

在黄士元的书房里,举目可见全国飞天奖、曹禺戏剧奖、田汉戏剧奖、“五个一”工程奖、丁玲文学奖等奖杯奖牌。在60岁退休后这10多年里,黄士元又写了大量作品,不少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但在黄士元看来,“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百姓的喜爱。有一次他去菜市场买菜,走过一个卖甘蔗的摊位,背后传来一段唱词。他觉得很耳熟,于是转过身去。“黄老师,我就知道你会转身的。”摊主笑着说。原来摊主是他的忠实粉丝,用这样一种方式打招呼。

唯有心不老,方觉夕阳红。住进城里后,黄士元经常下乡,或请农民朋友来家做客聊天,既关心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又为创作积累素材。黄士元说,只要农民朋友喜爱,他就会一直作好“代言”,创作出更多鲜活生动的新农民形象。

■点评

黄士元出生于农村,紧接地气,“想农民的事,说农民的话”,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60岁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如农民一样,永远没有双休日、节假日。

艺术源于生活。黄士元的经历说明,只有深深扎根泥土,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写出真切反映生活、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洋桂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