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教育”专家朱晓平:输入美好 孩子才能更好地“输出”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编辑:马丽红 2017-11-01 18:55:54
时刻新闻
—分享—

10月31日晚,青少年品格教育专家朱晓平来到长沙新华书店乐之书店探讨“微教育”理念。

朱晓平将生活中鲜活的、接地气的教育案例整理成册,其编写的《微教育》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

他提倡父母多学习,为孩子“输入”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孩子成为阳光、积极、感恩、善良的人。

  红网时刻11月1日讯(记者 杨艳)“如果倒入容器里的是脏水,流淌出来的自然不会是清水。教育也是这样,有怎样的输入就有怎样的输出。” 10月31日晚,青少年品格教育专家朱晓平来到长沙乐之书店,与年轻的父母们探讨“微教育”理念,他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在对孩子进行输入,如果希望孩子未来能更好地“输出”,成为一个阳光、积极、孝顺、感恩、善良的人,就需要把好“输入”这道关。

  朱晓平,“爱自然生命力”资深导师,立智微教育董事长,江苏省家庭教育优秀指导老师,他将生活中鲜活的接地气的教育案例整理成册,其编写的《微教育》于2017年5月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我不觉得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因为教育本身就在生活里,就在小事中。我希望的是,家长在阅读中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践行,并愿意按照认同的教育方式加以修缮。”

  时刻新闻记者总结了朱晓平“输入”教育里的几个关键词,希望年轻的父母们有所收获。

  输入欣赏与赞美。“我的孩子特别粗心,我觉得未来更让人操心。”“我的孩子特别调皮,学校老师总找我,我很头疼。”作为家长,这些抱怨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朱晓平说,如果家长真的这么看待自己的孩子,就会像个魔咒,孩子不知不觉地就会成为认为的那样。“请放下孩子身上些许的不好之处,发自内心去欣赏孩子的点点滴滴。”朱晓平说,自己父母是普通工人,文化程度不高,印象里妈妈没有教他任何的文化知识,但她总是发自内心地认可和表扬,经常摸着儿时的自己说“我家儿子最好了,从来不让妈妈操心,一回来就写作业。”

  “而神奇的是,这些表扬给了我爱和信任,给了我快乐学习的动力,也给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朱晓平说,其实孩子本身没有缺点,只是有自身的特点。调皮的孩子往往充满创意,不爱讲话的孩子往往心思缜密,爱打架也许是出于仗义。作为家长,要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孩子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输入正确的“失败观”。孩子写作业,字写得不够端正,父母指责;孩子考试没考好,父母指责;孩子上台表演没有发挥好,父母指责……可有多少事情是能一次性成功的呢?朱晓平说,孩子在指责中只会担忧,害怕失败,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是指责,而是告诉孩子,“失败是件很正常的事”,引导孩子去发现原因,鼓励孩子继续尝试,成功也许就在出现在失败后的转角。“孩子们在面对失败的时候,才能有一颗平常心,继续前行。”

  输入正确的“言传身教”。父母告诉孩子学习很重要,却很少看到自己在学习;父母告诉孩子要讲礼貌,却在餐厅里因为上菜慢了对服务员大呼小叫;父母痛恨孩子玩游戏,自己却抱着手机不放……朱晓平说,父母说得再多,不如做给孩子看,因为孩子对行为的模仿远远超过对道理的理解。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公益片里,孩子的妈妈给孩子的奶奶倒水洗脚,孩子看见后也跑去打了一盆水,要给自己的妈妈洗脚,妈妈感动万分。“而有意思的是,有些父母在看了公益片后,没有反思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而是转过头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看,别人家的小孩多懂事。”

  “一棵树,再茂盛也难免会长出一些黄叶。如果把焦点集中在黄叶上,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可是树上还有那么多的绿叶,为什么我们就没有看到呢?”朱晓平说,孩子就像那棵树,竭尽全力地秀出那么多绿叶,希望大家看到它的美和好,而我们却熟视无睹,只是紧盯那几片黄片。“如果父母们能够带着接纳、欣赏、相信的心,关注更多的不是叶子,而是树根、环境和恰当时候的矫正,那这棵树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乐之书店内年轻的爸爸妈妈听得全神贯注,“注意力”“语言”“情绪”“自我认同”“学习”等枯躁抽象的词语因为有了生活的案例显得生动而活泼。因为机缘巧合,来自砂子塘小学的美术老师胡琼彦成了《微故事》这本书的插图绘制,31日晚上她带着自己6岁的女儿来到现场,她说,这是一个好故事,它关乎生命的成长,作为家长,自己要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引导孩子从一点一滴中体悟生命、感悟教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