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徐媛 实习生 欧希
“网上一搜索就可以看到我的贫困生信息,哪怕我不要助学金了,怎么撤掉网上信息?”这是在问答平台知乎上,一位贫困生的提问。近日,教育部印发紧急通知,全面清理和规范学生资助公示信息,要求必须将公示信息中含有的学生身份证件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出生日期、银行卡号等个人敏感信息全部删除。
近年来,贫困生话题经常引发热议。曾有大学规定学生在食堂用餐一顿,如果女生超过6.2元、男生超过7.2元就有可能被取消助学资格;一个爱打篮球的贫困生,母亲省吃俭用寄来一双耐克鞋,导致他的贫困生资格被取消了……在大家聚焦讨论“贫困生是不是就应该是贫困生的样子”时,更有个性,自尊心更强的“00”后进入大学了,而一些学生因为不想过度曝光选择成为大学里的“隐形”贫困生。
助学金申请沦为“比惨”大会
“为了那几千块钱,大家各自描述着家里的‘惨不忍睹’。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难以揭开的伤疤,任谁都不想触碰。穷人的悲哀,大概就是极度敏感又极度自卑吧。”许焕是湖南某高校的一名大二学生,近段时间,学校的助学金评选工作开始了,她递交了申请表。“如果拿到这笔钱,我的妈妈就能少打一点工,她太辛苦了。”
评选是在班级的QQ群里进行的,班长要求每位申请的同学写一段话来描述家庭情况,然后公示在班级群里,让其他同学根据描述内容来判断将票投给谁。许焕写道:“我来自贵州一个偏远山区农村。家庭贫困,父母一辈子就靠廉价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费,但是现在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越来越差,家里还有一个瘫痪的奶奶和上初中的弟弟,全家就靠着那一亩三分地支撑着生活。”许焕说,当自己按下“发送”的那一刻手心都在冒汗,她感觉自己在所有人面前“一览无遗”了,那颗小小的自尊心破碎了。
许焕说,自己写这段话花了好长时间,好几次写到一半忍不住落泪,即使这段话并不长。“我很纠结怎么才能让大家了解我的情况而又不会在今后的相处中看低我,既希望能够多拿到一点钱,又不希望抛弃自己的自尊心,这大概是和我情况相似的同学都会面临的窘境吧。”她无奈地说。
其实不仅仅是许焕所在的学校,在湖南某些高校,对于贫困生资助,除了按规定填写表格,要街道、乡镇盖章之外,还需要受助者通过公开评比的方式获取名额。
贫困生不愿“卖惨”放弃申请
校园中有一部分“隐形”贫困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来维持生活。王辉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就一直在坚持勤工俭学,他没有申请助学金,即使他也来自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大一开学第一天,王辉自己一个人提着大包小包来报到,同寝室的同学都夸他独立,适应能力强。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之所以会一个人来是因为车费太贵了,如果爸爸跟着一起来的话,来回车费加上食宿费要一千多块钱,这些钱可以抵他好久的生活费了。
“我从小在学校就已经因为家庭的缘故,遭受了很多异样的眼光。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来到一个没有人知道我的地方,我真的不想别人看不起我啊!”王辉说,从那时起,他就在学校找各种兼职做。好在这并没有耽误学习,他还拿到了两次奖学金。
“班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平日里经常讨论怎么护肤,用什么化妆品,放假去哪里逛街。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不停看书当作没听到。”王卓说这是她在宿舍的日常。王卓的室友并不知道她是贫困生,只认为她是一个沉迷学习的“学霸”。王卓知道家境优良的同学往往会更有共同语言,形成生活圈子。她担心自己被同学歧视,成为群体之外的人物,不能融入同学之中。
记者在湖南多所高校了解到,一部分贫困生都因为不愿意变成“透明人”而放弃申请助学金,他们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奖学金,或者通过兼职来赚取生活费,而在某些高校助学金却落到了“伪贫困生”身上,没有能真正用到刀刃上,违背了助学金设立的初衷。
学校“温暖工程”不走心被搁浅
近些年,湖南陆续有高校推出食堂的“贫困生窗口”“温暖工程套餐”等,初衷是为贫困学子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却因为“不走心”而搁浅。
这些爱心点,一般是在食堂里的点餐口设立几个比较特殊的窗口,凡是学校里的贫困生都可以在这里点餐,而且价格会比普通窗口便宜很多。长沙某高校的学生小周,父母没有稳定的工作,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也在上学。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而言,生活无疑是有些拮据的。但她告诉记者,在该窗口点餐的人并不多,不到半年就停了。“窗口直接取名‘贫困生窗口’,所以没有几个人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给自己贴上贫困生的标签。”
同时,一些学生认为,在接受资助后,在一些仪式上,贫困生有时被要求发表感谢,这种追求“仪式感”的资助,让他们左右为难。“我反对穿一双品牌鞋就取消贫困生资格的做法,我也反感那些拿着助学金肆意挥霍的同学。”贫困生邹田认为,在许多人眼里,贫困生就必须比别人更自律,比别人更有道德,比别人更努力。这样,贫穷就成了一种双重的不幸和双重的约束。
暖心高校
中科大利用校园卡大数据
“偷偷”补助贫困生
为保证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落细,防止资助过程中泄露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近日发布第9号预警:一方面要严禁公示“个人敏感信息”,另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在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在公示学生受助情况时,不能涉及学生个人及家庭隐私;在宣传学生励志典型时,应征得学生本人同意;在发放资助物品时,鼓励采用隐性资助方式。
“隐形资助”最早出现在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对学生食堂一卡通的数据分析,不断优化后台的大数据算法,筛除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坏数据”,为真正的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十余年来共资助了4万多名贫困生,资助金额累计600万元。其后陆续有高校借鉴使用这一贫困生资助形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Shannon曾在网上表示,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自己每天在食堂吃饭不超过六块钱,特别节省。突然有一天,他收到来自校园一卡通管理中心发来的邮件,让他去领取生活补助。他一下子就懵了,但工作人员的解释让他瞬间热泪盈眶:“学校会监测每个学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情况。如果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给你打生活补助。”学校这一做法获无数网友点赞!
专家声音
“比惨”评选有失伦理
精神扶贫不要干预太强
“比惨的评选方式有失伦理,贫困生属于社会处境不利的人群,实质上的公正应该是对处境最不利的人群利益的最大保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班建武教授接受长沙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学校只注重形式上的公平,只要程序走完了,谁也没话讲,却没有做到实际上的公平。“贫困有个客观的指标,比如你家里收入到底多少,这些民政局一查就能查出来,无需采取这样的方式到处宣讲,而且家庭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个人隐私。”
班建武教授认为,资助贫困生有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钱的资助;二是学校给予工作机会,提供岗位,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大家竞争上岗,这样并不丢人;第三个便是精神扶贫。“精神扶贫不能刻意,因为一旦刻意就会有反向作用。学校可以重点观察,但是不要主动介入。除非贫困生自己觉察到自卑已经影响了他。”班建武强调,人有自尊是很正常的,精神扶贫不要干预太强,不然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媛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