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灾后重建与精准扶贫、生态修复及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今日宁乡更美
对83岁的李普先老人而言,这个冬天格外温暖,因为他搬进了漂亮的新房,“大风大雨都挡在门外喽!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哩!”
李普先是湖南省宁乡市沩山乡沩山社区的五保户,之前凶猛的洪水冲垮了老宅,六亩组组长李石清挺身而出,挑起了帮老人建房的“大梁”。8月20日,李普先“拎包入住”灰瓦白墙的新家,成为社区第一个建好新房的“全倒户”。
今年夏天,百年一遇的洪灾,使得宁乡一半以上人口受灾,经济损失近90亿元。天灾无情,宁乡不屈,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紧锣密鼓开展灾后重建。
4个多月来,大家互帮互助、共建家园,山水田园也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宁静。“我们成立了16个灾后重建工作组,将灾后重建与精准扶贫、生态修复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紧密结合,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打造更加美丽幸福的宁乡不懈奋斗。”宁乡市委书记周辉说。
精准扶贫来兜底
——不让一个受灾群众掉队
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平地机缓缓开动。所到之处,突兀嶙峋化为平整,乱石土堆变身沃土……
不久后,这荒土就要种上黄桃果树,宁乡市沩山乡祖塔村村民王建干劲十足:“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让王家湾由‘伤心之地’变为致富宝地!”
“伤心”,源于7月1日的泥石流灾害。当天下午,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从山顶呼啸而下,王建的母亲周爱香在家中被埋丧生。王家湾一片狼藉,满目疮痍。
房子塌了,农田毁了,妈妈没了,39岁的王建愁容满面: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因灾致贫,我们乡党委、乡政府来帮!”沩山乡党委书记黎国军的暖心答案,给王建吃下“定心丸”。7月10日,乡里将他纳入贫困户,给予系列帮扶。
首先解决的是居住难题。千手爱心大屋是易地搬迁贫困户集中安置点,位于沩山乡集镇的黄金地段。根据政策,王建一家获得了爱心大屋里的两套住宅、一个商铺门面和一个杂物间。
“有水、有电、有家具,一搬进来,马上就可以做饭吃!” 7月22日,一家人正式入住,王建的妻子王润梅倍感安慰。
王建了解到,种植黄桃,每亩收入可达七八千元,一些贫困户种黄桃脱了贫。他借来4万元,邀上4户同样因灾致贫的贫困户,共凑齐10万元,启动了黄桃种植基地的建设。基地位于王家湾,一期计划种植100亩。
贫困户抱团做产业,政府倾力相助:宁乡市林业局免费提供100亩黄桃基地的果苗和肥料;市农业局为这些“门外汉”提供专业的黄桃种植技术培训;沩山乡党政干部时不时上门走访,讲政策、出主意,帮助他们解决大大小小的困难……
窥一乡而见全市。洪灾发生后,一些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对此,宁乡市将灾后重建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不留盲区,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我们减少以往贫困户识别的中间环节,组织村干部和民主评议小组,对受灾群众进行现场评议,将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都纳入贫困户。” 宁乡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肖海燕告诉记者,全市因灾新增贫困户达到500多户。
灾后扶贫,尊重群众意愿。房子垮了,重建新房还是入住爱心大屋,在集中点建房还是在原址建房,都由贫困户说了算。灾后扶贫,做到因户施策。每家每户灾情不同,灾后重建能力不一,那就一户一策,开好“药方”,拔掉“穷根”。
生态修复不能忘
——退耕还湿弥补水利不足
靳江,犹如一条碧绿的绸带,在宁乡市大屯营镇转几道弯,向东缓缓注入湘江……
风,惊动了江面,水底的金鱼藻、沮草葳蕤荡漾,引来水鸟低飞捕食。江上湿地里的荷叶、美人蕉、芦苇随风起舞,生机盎然……
靳江是湘江的一级支流,特别是从花明楼、大屯营至道林这23公里河段,拥有河流、洪泛平原、稻田等三大湿地类型,以及河岸、山地森林生态带等生态景观。今年3月,湖南省林业厅在这里正式启动湘江流域退耕还湿、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试点,采取了修整河堤、建设机耕道、铺设污水管网、种植河岸水生植物和河堤花卉等一系列措施。
“要不是靳江流域进行了湿地修复,全镇的受灾情况会更加严重。”大屯营镇党委书记蒋宇深有感慨。人给水出路,就能收获丰厚的回报,人与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经过洪灾的洗礼,在宁乡人脑子里生下了根。
宁乡境内有沩江、乌江、靳江、楚江,称为“四水”。当地干旱少雨,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蓄水能力低下,经常出现涝旱直转、水资源缺乏的严峻局面。洪灾发生后,宁乡人在教训中深思:如何为水找到“出路”,将生态建设与水利建设结合起来?
答案是做好湿地建设,提高蓄水、防洪能力,弥补水利的先天不足。
“要通过湿地保护修复,厚积淤泥形成沃土,解决沙性土壤等问题,要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目标,改善宁乡生态体系,从治本上变水患为水利。”周辉的话掷地有声。
宁乡将在沩乌靳楚四水流域积极谋划流域治理和湿地生态修复,将湿地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河道防洪整治、附近农村集居、旅游景区开发、改善提升水质相结合,推进湿地保护修复。
“受洪灾和后期旱情影响,此前湿地上种植的植物成活率不高,长势不佳。” 宁乡市林业局森林保护科科长肖龙洋说,如今,林业部门已在靳江湿地等地复种了菖蒲、美人蕉、茭白、鸢尾、再力花和芦苇等植物。
据介绍,下一步,林业部门还将在靳江支流入河口、低洼农田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同时,此前退耕还湿的区域,还将补种乔木,为“人水共处”创造更多空间。
绿化美化是重点
——环境整治扮靓美丽乡村
漫步宁乡市菁华铺乡陈家桥村,山水相依,风景如画。
不远处的小山坡上,一套漂亮的“小洋房”熠熠生辉,这是村民潘正辉灾后重建的新房。6月30日的那场洪水,将他的老屋冲垮,政府补助了8万块钱,再借来几万块钱,不到20天,他就建好了新房。
“村里有5户人家重新建房,在充分考虑论证地质灾害和防洪保安的前提下,我们要求‘原高度、原面积、原生态’,不允许侵占基本农田,也不允许破坏村里生态和风貌。”村支书黄立平态度鲜明。
2015年起,陈家桥村筹资920万元修道路、建屋场,引进企业建立了2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成为宁乡唯一的省级秀美村庄。
据菁华铺乡副乡长陈樱介绍,6月30日,洪水凶猛来袭,陈家桥村被毁坏的地方达到100多处,包括60多间房屋。受灾后,陈家桥村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帮助下,第一时间开展灾后重建,以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村”为蓝本,力争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
灾后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陈家桥村只是样本之一。洪灾发生后,宁乡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减灾救灾、恢复重建紧密结合,重点恢复各类基础设施,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做好卫生防疫,努力让乡村变得更美。
宁乡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邓放介绍说,为避免洪灾引发疾病甚至疫情,宁乡组织专门力量,对受洪水浸泡的民房、厕所、猪圈、水井等周围环境进行卫生清理和消毒。对河塘及沟渠漂浮物进行及时打捞,对河道、河滩垃圾等进行全面清理。
“灾后垃圾不少,各地对环卫设施进行检查修复,加大了垃圾清运处理与日常保洁力度。”邓放说,根据灾后恢复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严禁乱搭乱建、违章占道、出店经营、秩序混乱,严格整治随意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行为,保持道路、公共场所、各自然村等区域卫生整洁。
受灾严重的乡镇,以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对受损的绿化景观进行树木扶正和补种复绿,及时维护和修缮受损的污水处理设施、文体活动场地、道路和环卫设施。目前,许多乡村正加快恢复美丽容颜,美丽经济逐步壮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杜若原 王云娜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