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奉永成
在经过紧张的培训后,12月11日,我省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和脱贫摘帽实地验收考核组,奔赴市(州)县(市)区,对今年脱贫成效进行一次全方位“体检”。
“脱贫成效就是要经得起检验,经得起考核。”尽管今年考核将采取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等最严格的考核措施,但省民政厅驻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工作队队长江晓军对通过验收仍然信心满满。勾蓝瑶村乡村旅游和特色种植两大产业来势喜人,据估测,今年村民人均可增收3350元。村容村貌变化巨大,村民精气神提起来了。
年末岁尾,像勾蓝瑶村一样,我省许许多多贫困村,正怀着满满的自信和底气,走向脱贫攻坚“考场”。
湖南,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之地。2017年,是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这一年,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的殷殷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盯住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气势磅礴,成效显著。
瞄准“精准”,率先垂范,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
一年之计在于春。
2017年新年伊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风尘仆仆赶赴罗霄山片区的攸县、茶陵县、炎陵县,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专题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在调研中,杜家毫说,当前,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但首要的工作和必须守住的“底线”,就是脱贫攻坚。他说,脱贫攻坚既是一个久久为功的长期过程,又是一个时不我待的紧迫任务。
省里测算,到2020年确保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全省平均每个月至少要减少7万以上的贫困人口。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要有2500名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进入“读秒”阶段。
减少110万农村贫困人口,2500个以上贫困村和10个以上贫困县退出,瞄准2017年脱贫攻坚战的年度目标,早春时节,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吹响了“进军号”。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抓好脱贫攻坚工作,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做起。省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级干给一级看。
这一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带头开展“三走访、三签字”。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省军区各增加一名班子成员任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其他省级领导按照分工要求推进工作落实,仅带队开展常态化督查就达70余次。
为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实落地,我省出台《省级领导同志联系指导贫困县脱贫攻坚主要职责》《市县党政正职脱贫攻坚问责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扶贫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修订完善扶贫开发考核办法,严格组织实施考核评估。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2017年7月6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与来自部分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就脱贫攻坚工作交流座谈。
“各位长期工作在基层,对脱贫攻坚最有发言权。希望大家把问题找准、把困难说透,共同讨论商量,找到解决的办法。”会议伊始,杜家毫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原定于下午6时结束的座谈会,一直开到了晚上9时15分。在这场历时6个多小时的会议上,参会的贫困县县委书记们一共谈了65个问题,提出了64条建议。
4月5日至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深入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调研中,许达哲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杜绝弄虚作假,不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严肃查处扶贫资金使用、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
按照“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我省将“精准识贫”作为精准扶贫的“牛鼻子”。
今年,我省出台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方案和动态管理办法,逐村逐户开展建档立卡集中清理工作,先后7次组织建档立卡数据清洗工作,全面提升建档立卡数据质量。持续推进“一进二访”、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把扶持对象瞄得更准,防止“穷人落榜、富人戴帽”。
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决定实施“脱贫攻坚七大行动”“七大扶贫工程”;同时,以“1+10+17”(1个目标指南、10个保障机制、17个实施方案)为主,构建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打出一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掀起脱贫攻坚大会战
11月9日,安化县仙溪镇山漳村,近50位贫困村民聚集在薯果果食品厂,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厂长宁宏图正在为他们发放红薯种子和肥料补贴。
山漳村家家户户种红薯,以前由于销路不畅而只能喂猪或让其烂在地里。在当地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民宁宏图牵头办起了红薯加工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贫困户提供薯苗、有机肥等和技术服务,种植的红薯由加工厂收购,进行深加工。今年,薯果果食品厂已帮助贫困户增收60余万元。
山漳村这样的例子,在三湘大地的脱贫攻坚中数不胜数。
今年,省委、省政府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创新扶贫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掀起脱贫攻坚大会战。
创新的是机制,受益的是贫困户。
贫困地区只有大力发展产业,才能实现永久脱贫。湖南探索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也把会场搬到湖南永州。2014年至2016年全省共有162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脱贫。
今年,我省紧扣“精准”二字,不断拓展“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产业扶贫势头更猛。
探索“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小额信贷模式。省农村信用联社、省扶贫办合作,在全国率先探索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以金融活水“滴灌”贫困户。截至10月底全省新增扶贫小额信贷53.67亿元,覆盖13.69万户贫困农户。
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今年邵阳县九公桥镇七十田村的贫困劳动力刘勇波,经人社、扶贫部门“牵线”,到蓝思科技打工,月收入4000元,全家轻松“跃过”贫困线。
建立劳务协作“三张清单”(任务清单、稳岗清单、责任清单)和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我省探索的劳务协作脱贫模式,被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介。今年全省新增15.6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脱贫攻坚,一桩桩、一件件做的都是精细活、干的都是“微建设”。在创新机制的同时,我省整合资源,聚合发力。
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
某种程度上,资金就是“精准滴灌”的“水源”。
为让扶贫资金使用更加“精准”,我省打出财政扶贫“组合拳”。今年,省财政配套安排资金33.2亿元,较去年增长32.8%;市、县增加扶贫投入11.3亿元;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预计全年规模超过200亿元。
有了“水源”的支撑,全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力度更大。
截至11月,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里程12460公里。
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工程。年初,水利厅将解决120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的任务全部分解到县,上半年国家和省两级共落实安全饮水投资9.8亿元;投资20.3亿元改造2577个贫困村电网,完成光伏扶贫并网项目1809户,容量7.36万千瓦。
多渠道整合资源,出台“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特惠政策,全面降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医疗费用支出,有效遏制因病致贫返贫。按照“一户一扶、一人一策、一病一方”的办法,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截至10月底,我省已救治贫困大病患者33.8万人。
政府部门积极作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步步高集团在全国率先提出精准扶贫“点石”计划,主动对接贫困村,引导贫困村种植养殖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农产品,由集团对产品按照市场行情和保护价格进行包采包销。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点石”计划结出硕果。目前,步步高集团共帮扶贫困村49个,建立扶贫采购基地45个,与城步、绥宁等4个贫困县签订扶贫战略合作,直接、间接牵手9000多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3500余元,已与贫困县、贫困村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总计达6.2亿元。
持续开展“万企帮万村”“村企共建”活动,截至12月1日,全省3330家民营企业精准对接4113个贫困村,投资金额80亿元,实施项目6543个,带动贫困人口60万人。启动实施“我想有个家”安居工程公益募捐活动,帮助1100多户贫困户圆了“安居梦”。
“五个一批”,释放红利,内生动力激发无穷民力
今年秋天,十八洞村“飞地”种植的千亩猕猴桃产业园首次开园。从各地涌来的游客,笑着打闹着,将一个个猕猴桃摘下来,放进筐里。该村负责人介绍,到2019年盛果期后,十八洞村村民人均每年可分红5000元。
永州市宁远县冷水镇奉佳山村自然资源匮乏,村里的山地七分石头三分土,原来只能零星地种植玉米,每亩年收入不超过200元。今年,村支两委带领村民在石头缝里找出路,利用高山气候和土壤特点,将村里3000多亩荒山流转过来种植无籽沃柑。石头山变成“花果山”,挂果后,预计每亩收益能达3万元。
一个个脱贫致富故事的背后,是精准扶贫在三湘大地的生动实践。
今年,省委、省政府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脱贫攻坚红利不断释放,贫困地区老百姓获得感越来越强。
发展产业,全年有望完成50万人产业脱贫任务。今年,省农委编制了《湖南省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规划》《湖南省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特色产业项目,引导42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扶贫基地617万亩,联接贫困村6000多个,实施省级重点产业项目150余个。
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33万人。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模式优化调整意见,制定项目招投标“七条禁令”,严格执行国家25/人的建房标准规定,计划总投资198亿元,建设住房9.4万套。
生态补偿,1.1万户贫困户稳定脱贫。今年,省林业部门共投入到贫困县市区的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推广项目、农发林业示范项目等项目资金22.52亿元;贫困县市区完成营造林699.9万亩,帮助贫困林农获得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出台《林业产业精准扶贫指导意见》《2017年林业脱贫攻坚年度计划》;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4亿元,通过购买劳务的方式,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省级以上贫困县生态护林员项目“全覆盖”。
发展教育,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今年,通过“三帮一”行动劝返8653名辍学学生,基本实现了建档立卡家庭子女能返尽返;全年共资助学生460万人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教材费和中小学建档立卡学生教辅材料费,将“雨露计划”和普通高中特困学生资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000元和每人每年5000元,帮助近10万名贫困家庭“两后生”和劳动力,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
社会保障兜底,标准大幅提高。今年,省民政厅联合省扶贫办等9部门下发《湖南省“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政策衔接落实到位。到10月底,全省共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26万人,其中社会保障兜底对象24.7万人;社会保障兜底对象月人均补助268元,比上年增长21.8%,全年预计发放兜底保障资金9亿元。
脱贫攻坚政策释放红利,激发无穷民力!
贫困群众心热起来了,干劲鼓起来了,撸起袖子,依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我要脱贫!”9月21日,新田县龙泉镇毛里坪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姜爱明,主动把一份申请脱贫的报告送到社区居委会。
2009年,姜爱明遭遇车祸,落下残疾,他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姜爱明在帮扶干部支持下,流转土地20亩,并申请4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开展烤烟种植。“今年烤烟纯收入5万多元,晚稻收割后再种一季蔬菜,脱贫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掰着指头跟记者算细账,姜爱明笑逐颜开。
龙山县兴隆街道双龙桥村村民施林祥2014年因病致贫,2016年被列为社保兜底户。
今年2月,施林祥的身体刚一恢复,就在结对帮扶干部黎定国的帮助下,申请小额贷款,利用自家田地,因地制宜办起了生态养生农家乐。6月8日农家乐开门营业,有了稳定收入,施林祥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和兜底户行列,并发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由农家乐定向收购,带领贫困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为标志,近3年,我省进入贫困群众增收最快、最有获得感的时期。
如今,行走在三湘大地贫困村,记者发现,道路宽了,房子好了,笑容多了;失学的孩子不见了,村民们收入增加了,更多的年轻人回来了……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永成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