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周瑾容 张乐
“没想到竟然那么凶险!”12月13日,45岁的谭女士从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康复出院。一个星期以前,她遭遇惊魂一刻,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万幸的是,送往湖南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半小时开通血管,救回一命。
打造一条“救心高速路”
对急性心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心肌存活的关键。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湖南省人民医院率先在省内成立的“胸痛中心”,通过与基层医院的协同联动,打造了一条“救心高速路”,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救治成功率明显提升。
据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心内科主任郑昭芬教授介绍,国家要求的心肌梗死患者从入院到手术干预时间为90分钟内,而湖南省人民医院平均76分钟就能完成,最快的一例仅12分钟。该院胸痛中心平均每月急诊手术量达60台以上,最多的一天达11台。
谭女士家住长沙望城区,据她回忆,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早起和上班路上,都会感觉胸闷气促,必须坐下来休息。起初她只以为是低血糖,根本没想到心脏出了问题。12月4日上午10时30分,谭女士突发剧烈胸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当场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经过望城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师心肺复苏等治疗,谭女士心跳终于恢复,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将谭女士的心电图和心肌酶结果拍照上传至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微信群,要求转诊治疗。
接到转诊申请,省人民医院立即开启绿色通道,心内科张宇副主任医师早已在介入手术室做好准备。在急救车转运谭女士的过程中,她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和相关病历资料已全部传送到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13时38分,谭女士被推进省人民医院介入导管室。13时52分,手术开始。14时15分,球囊扩张,堵塞的血管被成功开通。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医师张乐介绍,手术当晚患者呼吸就恢复稳定,拔掉了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编制一张快速、安全的“急救网”
“胸痛绝不应该被忽视。”郑昭芬教授介绍,胸痛是日常门诊和急诊最常见的严重症状之一,其病因错综复杂,病情风险大,可能出现急危重病变甚至猝死。其中,主要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
时间是这类患者最大的“敌人”。如果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就算是将患者成功救了回来,也会导致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延误的原因,专家介绍有两方面:一是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即发生疼痛后是否重视尽快就医排查;其次,是入院后医院是否具备有效完善的绿色诊疗通道。
“在这个绿色急救体系里,不仅是急诊科及心血管内科,还整合了介入血管外科、心胸外科、呼吸内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信息中心等多学科和部门。”郑昭芬表示,国家要求的急性心梗患者从入院到手术干预时间为90分钟内,而湖南省人民医院平均76分钟就能完成,这得益于多学科的相互配合,最终实现了胸痛患者救治流程的优化,有效提升了这类患者的救治效率。
为了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在院内外为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致命胸痛患者开通绿色生命通道,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逐渐建立起覆盖长沙市及周边地区、辐射全省的协同救治网络。目前,他们与长沙市120合作畅通抢救渠道,设微信胸痛中心交流群3个,医生人数近1500人。在胸痛中心微信群中,基层医院可在转诊患者到达省人民医院之前,把患者情况传到微信群中,胸痛中心医生快速诊断鉴别并做好手术准备,患者到达即可直接进入手术室。
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龙开超表示,“救心高速路”响应于院前,缩减中间环节,使高危胸痛患者得到快速转运及救治,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病人未至,医生先行”。
据悉,为了让这条“救心高速路”覆盖更多基层患者,今年5月,我省正式启动胸痛中心建设试点。作为我省首家获得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和示范基地,省人民医院成为湖南省胸痛中心技术指导医院,将以病种为方向试水分级诊疗、推进医联体建设,通过规范化建设,实现全省各地胸痛中心建设标识、规范、制度与流程的“三统一”,提高基层对高危急性胸痛的疾病类别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率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初级心肺复苏技能等等,为胸痛患者编制一张快速、有效、安全的“急救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涵敏 周瑾容 张乐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