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文物鉴定专家聚集贾谊故居,就太平街新发现的疑似贾谊石床的麻石床榻构件进行文物认定。长沙晚报记者 余劭劼 摄
根据古代石榻,试绘的贾谊石床结构组合示意图。
根据古代石榻,试绘的贾谊石床复原设计稿。长沙晚报记者任波翻拍
长沙晚报记者 任波
近日,一条爆炸性消息在长沙历史文化圈里广泛流传,而前往长沙太平街贾谊故居的长沙人也突然明显多起来,他们前往贾谊故居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贾谊故居正对面、距贾谊井仅50米的江西会馆内的长沙老戏园中发现了一张古代石床。这张石床现已搬到贾谊故居内保护了起来。热爱长沙历史文化的人们敏锐地意识到,它很可能就是1600多年前东晋罗含《湘中记》、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等大量历史文献就已记载的,相传为西汉初年贬谪长沙的名人贾谊所坐卧的石床。
昨日下午,文物鉴定专家聚集贾谊故居,就太平街新发现的疑似贾谊石床的麻石床榻构件进行文物认定。鉴于证据链的缺环,专家们最后谨慎地未认定这块长条石就是贾谊石床,而将其暂时命名为“古代石榻(床)”。专家表示,要确定它是不是贾谊石床,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
1.5吨长条石,到底是不是贾谊石床?
贾谊石床,与贾谊井、贾谊双柑被古人称为贾谊故居的“三宝”。如今贾谊故居内,贾谊井始终得到保留;贾谊双柑屡被砍伐但又屡经补栽,如今柑树长得郁郁青青。现在,消失至少半个世纪的贾谊石床又神奇地在太平街长沙老戏园天井被发现,这让自1999年起就任贾谊故居陈列馆馆长的吴松庚欣喜若狂。
昨日下午,在太平街28号贾谊故居内,长沙市文物局副局长吴文峰、长沙博物馆馆长王立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黄朴华、省文物商店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省博文物鉴定专家邓昭辉以及相关地方文史专家,就太平街新发现的疑似贾谊石床的麻石床榻构件进行文物认定。
专家认定过程整整持续了一个下午,会议室内争论激烈。对这块长2.35米、宽0.47米、高0.57米、重约1.5吨的麻石,专家们在一片唇枪舌剑后推翻了这块麻石可能是古代石香案、古代门槛的一切可能。有文物专家认为,从新发现的长条石风化程度和呈现的卷草花纹来看,可以判定这块条石应为唐代以前的器物,条石前侧分布的两片对称卷草纹,可能是兰花一类,极有可能象征着屈原贾谊品质的高洁。最后,参加文物评审会的专家们一致认定,这块有花纹的条石,根据器物用途判定、历史时期判定、花纹及文献记载,可以肯定它是一件供人坐卧的古代石榻(床),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东西,至于是不是历代文献上记载的贾谊石床,目前仍然找不到任何有力的关键证据,当然推翻它不是贾谊石床也找不到相关的证据。要确定它是不是贾谊石床,还需要进一步的知情人口述及文字上的明确记载等作为证据。
急寻与贾谊石床相关的一切线索
认真的评审委员,鉴于证据链的缺环,最后谨慎地未认定这块长条石就是贾谊石床,而将其暂时命名为“古代石榻(床)”。
吴松庚为记者翻出了清光绪年间修纂的《贾太傅祠志》。在这本志书中,记载了贾谊故居佩秋亭内陈放的贾谊石床由四块石构件构成,现在石床背板和两侧扶手均已不见,目前所见条石已定为古代石榻,它应当就是石床最重要构成部分的底座,如果其他三块石构件能找到,尤其是镌刻有夏献云铭文的背板能找到,就找到了“不说自明”的完整证据了。
吴松庚谈到,在文献中,晚清末年直至民国,贾谊石床原本放在故居内的佩秋亭,长沙《大公报》对此有记载,后来贾谊石床移到了贾谊井旁,这个由四块麻石构成的石床,是如何解体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消失的,这一切均无任何文字记载。现在,在距离贾谊井仅50米的江西会馆长沙老戏园中,忽然发现一块据一位过路老居民所指的贾谊石床的石头,这块长条石到底是不是贾谊石床的构件?如果不是贾谊石床的构件,它为什么又在距离贾谊井仅50米处发现?而有老居民居然顺口就提到了贾谊石床,但这位老居民说完话后就消失在人海之中,他说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吴松庚想请长沙晚报代向广大市民呼吁,急寻太平街贾谊故居石床的知情人,寻找与贾谊石床相关的一切线索和能见证贾谊故居石床等文物移动的相关知情人和相关记载,希望能最大可能地找到贾谊石床的见证人,最好他们还能绘制出他们所目击到的石床的具体形制和一切细节。
贾谊石床消失时间至今还是个谜
清末光绪二年,贾谊故居经大规模修葺,成为长沙一处重要文化景观。据说主修贾谊故居的官员夏献云在当时找到贾谊石床,然后“重加修整,置于佩秋亭中”。1925年,长沙《大公报》上就提到“如今贾谊石床还搁在佩秋亭中,石色苍老,颇为异致”。
抗日战争后,尤其是“四战一火”严重地摧毁了长沙城的建筑,贾谊故居一度沦为废墟。一般认为,贾谊石床的消失应该是在抗日战争中。1999年9月,应广大市民之请,尤其是长沙市政府特别重视文物建筑、文化名胜的保护,贾谊故居得到了重修并对外开放。近年来,贾谊故居免费对外开放,有曾经住在太平街的老居民,寻访贾谊故居时,他们曾提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贾谊故居改为工厂,在弹棉花的车间外,他们曾看到贾谊石床去了那里。也就是说,有长沙老人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到过贾谊石床,而它的消失,可能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吴松庚说,一直以来,他都想把贾谊石床消失的时间探知清楚。随着贾谊故居的开放,原在贾谊故居内的一些器物,由热心市民上门主动告知它们的流失经过,并且主动送回贾谊故居中,吴松庚对此十分感激。贾谊故居及其拥有的文物,从来都是属于长沙的公共文物,属于城市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财富。当贾谊故居对面江西会馆的邱建荣向他谈及江西会馆长沙老戏园天井中发现长条石,有老居民告知是贾谊石床时,吴松庚立马请邱先生将长条石搬回,并感谢邱先生的义举,同时迅速召开专家认证会。
目前,文物专家已经认定距贾谊井仅50米处发现的重达1.5吨重的长条石是古代石榻(床),如果能有知情人告知这块古代石榻(床)的来历,或许这块长条石到底是不是贾谊石床的谜底最终将能得到最完美的解答。
文物名片
贾谊石床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向来被认为是“楚汉名城、屈贾之乡”,太平街上的贾谊故居是公认的长沙历史上“最早的名胜古迹”。作为贾谊故居“三宝”之一的贾谊石床一直以来作为名城长沙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曾牵动历代士子之心,无数名流歌咏贾谊石床,历朝方志记载长沙文物时,贾谊石床均为重点描述之物。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任波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