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是到达成功彼岸的“桥”和“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断推向新境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是要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以战略眼光和全新视角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不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
以历史思维观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历史发展从来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曲折和波折。坚持用历史思维观大势,就是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从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以辩证思维促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他在2013年9月召开的一次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增强辩证思维,就是提升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辩证的思维、科学的理念、有效的作为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以创新思维解难题。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新发展理念之首。今日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仍是供需矛盾,尤其是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我们必须坚持创新思维,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以底线思维补短板。“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有短板就装不满水,但木桶底板有漏洞就装不了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大局是稳定的,但我们面临的风险也是多方面的,有内部外部风险,也有一般风险和重大风险,对此必须在实践中强化底线思维,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特别是防范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指出,“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只要各级领导干部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科学方法论,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大政方针、作出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胡远志)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胡远志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