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彭雅惠 通讯员 欧阳承新
近日,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一篇题为《监测显示湖南基本不会发生地震》的报道。报道称,“湖南省现代测绘基准精化”项目监测结果显示:“湖南地壳都是统一朝一个方向运动,内部相对的挤压非常小,基本上不会发生地震活动。”
这一论断引起全省广大网民,特别是地震研究行业从业者的关注:湖南果真是地震“安全岛”?我省是否不再需要抗震设防?
2月12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地震局有关专家,专家表示,无论从我省历史地震记录或近几年地震记录的实例,还是从地震复杂成因考虑,“湖南省基本不会发生地震”的结论都是伪推断。湖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较弱,但并不代表基本不会发生地震。
平均每年发生约60次地震
“据史料记载,全省14个市州均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省地震局副局长张彩虹告诉记者,我省历史上发生4.8级以上地震达22次,其中,1631年8月14日发生在常德的6.8级地震,是华南内陆最大的地震之一。
近年来,我省小震活动频繁,地震区域主要集中在湘北的常德,湘中的娄底、邵阳、宁乡,湘南的郴州等地。
2016年全省地震频度和强度明显增强,共发生地震52次,其中,3.0级以上7次、2.0级以上21次、1.0级以上20次、1.0级以下4次,最大地震为2016年7月8日郴州4.1级地震,当地居民震感较强烈。
而2017年全省地震频度和强度又有所下降,全年共发生地震19次,无3.0级以上地震。
“水库诱发的地震在我省也时有发生。”张彩虹表示,东江水库、黄石水库、南冲水库、江垭水库等都曾发生过类似地震,其中,东江水库自1986年蓄水以来已发生过5000多次地震,但影响范围较小,没有造成大的破坏。
省地震局监测数据显示,自1971年我省有现代仪器记录地震以来,平均每年都能监测到约60次地震,只是绝大多数地震震级在3.0级以下,破坏性小,往往在“无感”中开始和结束。
湖南多发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
“‘湖南省现代测绘基准精化’项目是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任务,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武汉大学共同承担,主要用于提高野外测绘作业的效率,快速提供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服务。”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负责人向记者进行说明,这一项目基于GPS进行观测,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得出“湖南地区地壳运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的结论,“结论是没问题的。”
该负责人介绍,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GPS就开始应用于地壳形变监测,目前,中国地震局也已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观测应用于地震地壳形变观测。但地震预报是一个多参数、多手段、多物理量的综合分析的过程,地壳形变并不是地震发生的充分条件,按地震形成原因划分,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等类型。
湖南境内发生的地震主要为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省地震局专家表示,构造地震除了受地壳运动影响外,还与震区的深部地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总体上湖南区域现代构造活动水平不强,但除地壳构造特征和运动速度外,岩层分布、岩石组分等多种因素也影响着地震能量的积累与释放。
而诱发地震则与诱发机制和人类活动有关。我省位于华南地震区长江中游地震带,境内石灰岩地层分布较广,因此地下溶洞比较发达,矿产也比较丰富,诱发地震因素比较多。
“综合来看,不能依据‘湖南地壳都是统一朝一个方向运动,内部相对的挤压非常小’这一监测结果,得出‘基本上不会发生地震活动’的结论。”
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
“在中国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中,湖南属于中强地震活动区,其中,环洞庭湖地区,包括常德、岳阳、益阳等地,地壳活动水平相对更高。”第五代地震区划图主编、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说。
在我省境内,共有两组断裂带发育,一组呈北东向或北东东向深断裂带横贯全省,以平行或侧列式展布;另一组是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的断裂带或深断裂带纵贯湘中和湘南地区。“据初步分析,第四纪活动断裂有22条。”省地震局科学技术处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我省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
虽然与四川、云南、青海等地震多发地区相比,我省地震频次与强度均较低,但研究表明,湖南由于自身的构造位置与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具有震源浅、地震烈度偏高的特点,3.0级左右的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4.0级左右的地震就可能成灾。
省地震局专家表示,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科学难题,要全面提升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在强化科技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正确引导公众对本省地震活动情况的科学认知,“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雅惠
编辑: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