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报“全国两会民意直通车”开通以来,“精神养老”一直是一个高频词。《“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下简称《规划》)提出,要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发展老年教育,繁荣老年文化,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对不少读者来说,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太单调。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表示,加强老年人“精神养老”体系建设还需朝前迈大步。
读者心声
精神消费有点高
事实上,精神养老,一直是本报读者关注的焦点。
2016年,我从北京朝阳区搬到丰台区。我和老伴都不喜欢宅在家里,搬家之前,社区旁边就是公园,每天早晚我们都会去公园健身锻炼,老伴去跳广场舞,我跟着老师学太极剑。可搬到新小区后,附近不仅没有公园,连大的场地都没有,小区里也没人组织活动,平日里我和老伴只能在楼道里转转,住了两年还是没有适应。有时候实在闷得慌,我们就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原来的社区找伙伴。政府提倡要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希望这个步子能大一些。(北京王东64岁)
我和老伴都是知青。去年年底,有一部关于知青生活的电影《芳华》上映,我和老伴都想去看看,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多年没去过电影院,因为没有适合我们的电影。可一到电影院,我们被60元一张的电影票价吓到了,对于平时出门都不打车的我们来说,花120元看一场电影实在太奢侈。我希望电影院可以对老年人在票价上实行一定优惠,另外适当增加一些适合老年人观看的电影。(湖南长沙李白芳67岁)
网友议政
增加文化设施种类
如何加强老年人精神养老?180位读者在微信群发表了看法。
虽然中国的老年人千差万别:文化修养有差距,年龄有差别,收入也高低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我们早已过了吃不上饭、穿不暖衣的年代,精神需求早已超过物质需求。在社区,最爱活动的就是老年人,可小区除了健身器材以外,老年公共文化设施种类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文化生活需求,我认为小区适老设施还亟需增加。(上海微信网友“晚月”)
相比起城市里的老年人,农村留守老人更需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农村老人唯一的活动阵地就是基层老年协会,但很多农村基层老年协会还不完善,以我的老家为例,老年协会就是村委会的一间办公室,平时也不搞活动,人气极低。要加强老年人精神养老,就要加快基层老年协会发展,完善基层老年协会的设备。(山东微信网友“老学生”)
地方推进
50岁以上人群免费K歌欢唱
值得庆幸的是,《规划》提出以后,不少地方老年人的精神养老建设有了提升。
由济南市老龄委、济南市文广新局主办,济南市图书馆承办的文化惠民工程“夕阳红”免费老年电脑培训班,凡满55岁以上老年人持身份证即可报名,济南市图书馆还定期编写新课件,这一福利已让上万老人获益。
2017年11月,江苏省娱乐行业协会推出“阳光娱乐夕阳红”惠民项目,80多家连锁KTV签署免费欢唱协议,50岁以上中老年人,凭身份证办卡,即可享受每天上午9:00到下午5:30免费欢唱;在山东青岛,全市已有34家量贩式KTV每月两次对老年人免费开放。
此外,各地的老年团体活动方式也越来越多。在浙江宁波市,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通过与商家合作的形式,让体育中心实现大部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老年人开放,既能维持经营,又能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活动场地;宽裕的资金还被用做老年福利来举办健身培训和健身比赛。
专家建议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志愿者协会培训部与基金部主任刘红尘将老年人需求归结为五块:生活照料的需求、医疗康复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金融理财的需求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需求。在刘红尘看来,精神文化需求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需求最为重要,但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明显不足,而且很少有政府出面进行组织,平时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开展得少之又少,缺乏持续性、周期性。
加强老年人精神养老,刘红尘建议政府应加大力度发展老年教育,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教”,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政府和社会应依照老年人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积极引导老年人多活动、勤锻炼;鼓励老年人发挥优势特长,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搭建老年人才服务平台,拓宽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渠道,营造老有所为的社会环境。此外还应加大设施投入,办好老年文化事业。
对于刘红尘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表示认可,“促进老年人精神养老,刻不容缓,我将搜集更多意见,将这个建议带上全国两会”。(本报两会报道组)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