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5)》显示,癌症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立忠在研究和调研中发现,感染性疾病相关癌症是完全可防可控的。“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癌症防控措施,将感染性疾病相关癌症病例在新发癌症中的占比降到了4%,而我国这一占比仍高达近30%。”戴立忠表示,做好感染性疾病相关癌症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他提出要完善感染性疾病相关癌症防诊治体系建设,加强新型健康惠民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相关癌症防诊治中的应用。
【科普】癌症是一种可预防的慢性病
究竟哪些类型的癌症是可防可控的呢?戴立忠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教授研究发现,我国总体癌症死亡中57.4%其实都是可预防与避免的,明显高于全球35%的平均水平。“其中,与感染性疾病和烟草有关的癌症风险分别为29%和22%,这两个风险如果得到控制,就能够减少51%的风险。”在感染性疾病相关的癌症中,我国最常见的感染致癌因子是乙型/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幽门螺旋杆菌、EB病毒,它们可分别导致我国目前高发的肝癌、宫颈癌、胃癌和鼻咽癌。“而这些感染性疾病相关的高发癌症,只要提前对这些感染性疾病进行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癌症将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控。”
【应用】精准化诊治新技术可筛查预防癌症
去年11月,四价宫颈癌疫苗在湖南上市,且供不应求。在戴立忠看来,随着以分子诊断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医学”的兴起,各种高通量、精准化的癌症防诊治新技术纷纷上市,感染性疾病相关的癌症能够通过精准的分子诊断等新型健康惠民技术得到提前预防。“比如宫颈癌,除了有疫苗可以接种,其还能够通过采用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HPV检测技术)进行提前预防且能治愈,早期发现的治愈率接近100%。”
不过,由于我国这一领域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新型健康惠民技术普及率并不太高。而西方发达国家因为感染性疾病而导致的癌症在新发癌症中的比例仅4%,就是因为大规模采用了这些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筛查预防。据统计,得益于新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惠民效应,美国近20年来癌症死亡率持续下降,超过150万人免于癌症死亡。戴立忠建议,我国加快推进分子诊断等新型健康惠民技术在肝癌、宫颈癌、鼻咽癌等感染性疾病相关癌症防诊治中的应用和普及,充分发挥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感染性疾病及肿瘤基因诊断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作用,扩大适宜技术筛查面,提升适宜人群筛查率。
【诊治】扩大筛查范围,提升癌症防诊治能力
癌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防早诊早治已是国际公认的对抗癌症的最有效手段。戴立忠说,2017年美国癌症年度报告显示,过去20多年美国癌症死亡率下降25%。“取得上述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癌症早期筛查的普及。”近年来,我国也实施了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高发癌症防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项目覆盖面相对较窄,筛查的癌症仅包括肺癌、乳腺癌、大肠癌、上消化道癌和肝癌5种,目前覆盖省份仅20个。戴立忠建议将这一项目扩大到全国,筛查的癌症增加胃癌、宫颈癌、鼻咽癌等感染性疾病相关癌症,并加大癌症筛查人群数量,扩大癌症早期筛查和早防早诊早治覆盖面。
另外,癌症登记网络、癌症防治中心的建立,是癌症防诊治体系建设的基础。据统计,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416个肿瘤登记处,覆盖人口约4.3亿。相比美国、丹麦、瑞士和芬兰等国全民登记,我国肿瘤登记处数量和覆盖人群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癌症防诊治上还存在着肿瘤专科机构分布不均衡、先进的精准诊疗实验室缺乏、人员水平发展不均等问题。戴立忠认为,必须要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癌症防治体系,建立涵盖全国所有医院的肿瘤发病登记系统。
■特派记者 黄京 刘璋景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黄京 刘璋景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