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孙敏坚
文稿撰写: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见习记者 刘笑雪
【嘉宾】
蒋昌忠 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湖南大学党委书记
王怀军 全国人大代表,石门县雁池乡苏市学校校长
李建安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副院长
【报告亮点】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观点】
教育决定着今天,更决定着未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教育公平如何实现?教育质量怎样提高?3月16日,3位在湘全国人大代表走进“敏坚访谈室”,解读报告中的“教育红利”。
1. 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难题,是城市、农村父母的共同期盼
主持人:对现在的很多年轻父母来说,学龄前孩子如何托管已成生活中的“痛点”。为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请问三位代表,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难题?
蒋昌忠:从湖南目前幼儿园的组成来看,公办幼儿园数量总体是比较少的,只占幼儿园总数的17%左右;而其他民办幼儿园中能够享受政府部分资助的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大约为60%。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我觉得首先是政府渠道,就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多建一些公办幼儿园,下一步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就建园的资金、规划、教育用地、师资、编制等进行集中协商;其次就是社会渠道,要探索多种普惠举措,即增加一些民办的普惠性幼儿园,吸引社会资本增办有质量、价格实惠的幼儿园,强化对幼儿教育的过程监管,确保“幼有所育”。
王怀军:破解幼儿园入园难问题不能光盯着城市,还要关注农村。如果城市孩子上幼儿园紧张是质量之争,农村孩子上幼儿园则面临着许多管理缺陷和安全隐患,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没有专业教师,基础设施、安全设施、游乐设施都不达标。我建议从三个方面为农村幼儿园破题:第一,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增加办园数量,提高办园质量,提高农村办园覆盖率。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逐步解决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第二,补充教师队伍的数量缺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老师的待遇,落实农村幼儿园的教师编制职称,加强职业培训,吸引留住优秀教师在农村幼儿园任教。第三,加大学前教育资助力度,不让一个儿童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李建安: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养成习惯、培养兴趣、开发智力的关键阶段,现在城市、农村普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的确需要解决。我提四点建议:第一,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用法律的形式保障每一个幼儿公平受教育的权利。第二,加快公立幼儿园建设,在达到一定人数规模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产业园,可以由政府、单位及个人共同出资开办幼儿园,并对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第三、要像整治中小学乱收费那样来管理幼儿园的收费问题,限制“天价”“贵族”幼儿园的发展。第四,要加大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力度,把好幼师入口关,解决他们的编制待遇问题,把更多爱孩子、懂孩子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幼师队伍里去。
2.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健康成长
主持人:此次报告中提出,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今年1月,省教育厅联合11个部门发文,将研学旅行列为我省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之间有什么关联?学校、社会、家长如何携起手来,让孩子们能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健康成长?
蒋昌忠:关于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重的问题,解决办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规范应试教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及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约束,比如不能超纲教学、不能课上不教课后教,同时对校外的培训市场进行规范化整顿。另一种是丰富素质教育:教育部门提倡开展研学旅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到工厂、田间感受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机勃勃,游览历史古迹人文景观去欣赏民族文化瑰宝,走到体育场馆或户外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进入美术馆、博物馆感受艺术熏陶,去科技馆体会科学的神奇……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也要减免费用。湖南将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让研学旅行发挥更大作用。
王怀军:农村的孩子没有校外辅导班,没有这样那样的特长培训,但以我校的孩子们为例,他们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他们的负担主要来自精神层面。所以,我们平时都特别在意对这些孩子多一些生活照顾和心理辅导,让他们像其他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们一样,快乐成长,健康向上。其实,农村孩子们生活环境单一,信息相对闭塞,能参加研学旅行是开阔视野的好机会。我觉得一方面让农村孩子进城见识外面的世界,进博物馆、科技馆等在乡下接触不到的场所学习,体验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城市孩子研学旅行基地建在乡村学校,让城市里的孩子们来农村研学,感受不一样的社会环境。
李建安:城市孩子课业负担重的问题,一般从小学就开始了。这其中既有来自学校、社会的压力,也和家长们的普遍焦虑有关:许多家长把太多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培训机构。我建议,相关部门应下决心规范补课培训机构,解决监管不足、教学内容督导不够、培训学校与中学升学挂钩等关键问题。同时要通过建立实践活动基地、创办形式丰富的社团组织等方式,丰富孩子的课余时间和课外生活。政府推出研学旅行对中小学生都很有好处,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研学旅行对一些家庭尤其是困难家庭而言会加大负担,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在研学项目的选择上更注重公益性和普惠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
3. 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就应侧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主持人:同经济发展一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从高速增长转向更注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如何优化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在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保障非“双一流”学校发展?
李建安:其实在国内众多高校中,能够获评“双一流”的高校和学科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非“双一流”学校怎么发展?需要学校、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非“双一流”学校要坚持自己的发展理念、发展定力,保持特色,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发展质量,重点发展特色学科。以中南林科大为例,我们在经济林、林业旅游等学科建设上有着传统优势和独特魅力,要努力放大自己的学科优势。政府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地方院校、行业院校、特色院校发展,要完善激励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使人才有序流动。同时,希望社会在关注高校排名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质量,考量就业率等因素,综合评价一所高校、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
蒋昌忠:湖南有四所大学列入了“双一流”的建设行列,在全国排名靠前,这是省委省政府多年支持的结果。但对高等教育来讲,“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应该作为参与全国竞争的“国家队”,去争夺和占领全球范围高等教育竞争的制高点。而对于非“双一流”的建设发展,教育主管部门也同样重视,从建设经费来看,“双一流”的建设经费只占整个教育经费的2%,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小部分。作为非“双一流”的省内省属高校,要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形成自己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空间,在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方向上更多地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省教育厅今年也会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在支持“双一流”高校发展的同时,保障省属高校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王怀军:一流大学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这颗“初心”是为人民办大学,为中华民族办大学,为推动社会进步办大学。因此,我认为,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在投放定向招生计划、自主招生等方面,要加大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让更多的“贫困学子”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同时,“双一流”建设要突出中国和地方特色,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技术,大学就应侧重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比如,我们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一流高校要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4. 教育的“钱袋子”持续向“挖穷根”倾斜
主持人:教育是最长远的民生,是挖掉穷根的治本之策。报告提出:“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目前,我省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如何确保贫困山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蒋昌忠:教育扶贫的重点和难点无疑是在西部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今年,湖南将投入1.3万亿元资助11个深度贫困县进行教育扶贫,在40个集中连片贫困县每个县建一到两所芙蓉学校,让“营养午餐计划”多惠及1.8万名学生,通过定向方式为农村培养1万名优秀教师,对建档立卡的中小学贫困学生免费发放教辅材料等。我们通过一系列途径,使得贫困家庭真正脱贫。同时我们还计划完成9.1万名农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农民在农业种植方面或养殖方面有一些技能的提升。另外,我们还将统筹安排各省属高校的对口扶贫工作,利用各高校的智力资源、科技资源、产业资源等,帮助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步伐。
王怀军:这几年国家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对于提升山区教育和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山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我所在的石门县就存在教师住房严重不足、部分学校教学楼达不到防震抗灾标准、运动场亟须改建等问题。许多年轻老师都不愿意到山区学校教学。我觉得教育扶贫关键还是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国家应出台更多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山区学校的教育投入力度。对贫困山区中小学教师给予补贴,并在晋级、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他们能在山区安心从教。
李建安:农村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育问题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上一轮的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下一步如何继续深入教育扶贫?首先,贫困山区教育最核心的还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全社会要把保障留守儿童享有公平教育作为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从基础设施、心理关怀、产业发展等方面齐发力。第二,建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帮扶机制,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义务支教,利用 “互联网+”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直接输送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第三,要从源头加快培养农村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
(湖南日报北京3月18日电)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孙敏坚
编辑:马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