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的洞要织补一小时,不断遭遇新技术挑战
“这件灰白格羊绒大衣是一个细妹子送来的,我把裁短的余料变成了一根腰带……”3月12日,从事织补工作35年的陈春兰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新作品。今年53岁的陈春兰,见证了长沙织补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从灯笼袖到泡泡袖、从圆领到彼得潘领,三湘都市报记者在长沙采访发现,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长沙的织补匠人也在转换思路,更新织法、购入电脑设备,并开始拥抱互联网。
■记者 黄亚苹
【市场】织补匠人越来越少
一台老旧的缝纫机、一张熨烫台、一双巧手就是陈春兰的“门面”。她的织补店位于学宫街7号,在仅10平方米的局促空间里,挂满了拉链、纽扣等配件和50余件待取的衣物。
“上世纪80年代补一件旗袍都要2元钱,有些老街坊穿了十几年,破了也还要拿来我这补。现在的后生仔,衣服破了就买一件咯。”陈春兰感慨说,织补在长沙曾是热门手艺,现在不少同行却选择转业或退休。
她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如今拿衣服来织补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原线织补10元起,看难度定价。干这行劳神费力,一个1厘米的洞都要织1个小时。”
70后邓女士回忆称,在20世纪90年代,织补室算得上长沙服饰卖场的“标配”。但记者调查发现,在王府井百货、平和堂五一店、友谊商店等长沙老牌卖场的女装层,此前设立的织补室均被放在较为隐蔽的洗手间通道内。而在相对年轻化的乐和城、悦方ID MALL以及泊富icity美好生活中心等卖场,则没有设立此类场所。
【调查】多数消费者只买不补
记者在长沙街头对20名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其中有12名消费者表示“不补衣服”,还有5位受访者表示,平时很少有缝补需求,主要以秋冬衣物为主。网络编辑唐璐就表示,袜子和打底裤等能自己简单缝补,而单价一两百元1件的快时尚品牌服装,若要改样可能价格都赶超买一件新衣,没有缝补的必要。
就读于北京某大学服装工程专业的楼小姐则坦言,由于织补技术对专业和学历要求不高,而且行业内机器正逐渐取代手工编织刺绣,“尽管上课也学织补,但没有同学愿意开织补店,毕业后基本上都做服装设计或者创业开私服定制店了。”
【新做法】适应新需求不断学习新技术
“以前都是粗麻布衣打个补丁就可以穿,现在的小姑娘对织补的要求很精细,只能走‘暗线’。”陈春兰介绍,为了满足年轻人的改样需求,同时将衣服改得更加年轻时髦,自己也经常去商场看当季款式,“你要我改一个彼得潘领、连衣裙加一条荷叶边都不是难事。”
“你看这条丝巾,就是一个95后送来的。本来是1平方米的大方巾,我把它剪成了两条,两边加上蝴蝶结,这样春夏都可以搭配不同衣服。”陈春兰拿着一条黄色绣花图案丝巾如是介绍。
与此同时,价格不菲的羊绒衫的普及,也带动了羊绒衫织补“美容”新需求。织补工胡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年轻白领们长期伏案工作,羊绒衫的袖肘和腋下成为磨损的“重灾区”,“98%的顾客都会选择缝一块麂皮,只要十几元,卡其色、黑色、红色等贴补我都备足了货。现在一天至少能接一二十单。”
她还表示,随着服装纯手工、私人定制等观念的流行,服装的电脑交织、电脑提花等技术不断翻新,对传统的织补手法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见招拆招”。
【新思维】 织布匠人积极拥抱互联网
在70后长沙人的回忆中,织补师傅大多散布于商场门前或闹市之中。而记者采访发现,不少织补工结束了“打游击战”的工作模式,开始将业务搬至线上。
数年前,在中山亭做流动织补工的廖先生在寿星街开了一家20平方米左右的织补店。“开店后,我把织补信息发布在58同城、列表网、百度糯米等同城分类信息平台上。”他介绍,如今店内所有的订单均来自于互联网,月收入超过4000元。
记者以“织补”为关键词在淘宝网进行检索,得到有关结果近100条,其中,长沙正常接单店铺有3家。
也有人看中了市场商机,将织补、改衣服务与互联网结合。2017年4月,采用中央工厂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平台易改衣宣布完成1000万元A轮融资。创始人梁仕昌公开表示,随着网购、海淘的普及,以及服装品牌促销去库存的销售方式,消费者的改衣需求正不断增加,“目前,易改衣注册用户已超过50万,每月客单价超200元的订单数量超过1万单,并保持着季度30%的业务增长速度。”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黄亚苹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