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歌厅走过30年 “幸存者”琴岛演艺中心主动转型积极突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尹玮 冉丹阳 编辑:徐丹 2018-03-24 09:34:53
时刻新闻
—分享—

琴岛搬迁到红色剧院后,剧场变小了,但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也更近了。琴岛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尹玮 实习生 冉丹阳

  “歌厅文化”曾经是长沙的一张城市名片。鼎盛时期,长沙大大小小的歌厅多达上百家,奇志、大兵等知名艺人都曾在歌厅登台演出,那时甚至有“不去歌厅,等于没到过长沙”的说法。然而从2005年开始,长沙歌厅盛极而衰,出现了滑坡迹象。时至今日,长沙歌厅数量大不如前,“幸存者”将如何突围?记者日前走进长沙琴岛演艺中心(以下简称为“琴岛”)寻找答案。

  拉近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

  1988年成立的航空歌厅是长沙第一家歌厅。与它相比,1993年成立的琴岛是后来者。不过大浪淘沙,在长沙现存的歌厅中,琴岛已是资历最老的一家。

  2016年9月,琴岛从经营了10年之久的贺龙体育馆迁至红色剧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算是一种“回归”。琴岛最初开在中山路旁的湘江宾馆,1998年迁至长沙市青少年宫,2006年又迁往贺龙体育馆,2016年迁来红色剧院,又回到了中山路旁。

  前两次搬家是演出场地越搬越大。湘江宾馆的场地只能容纳两三百人,舞台也小得可怜,伴舞的空间都不够。琴岛搬到长沙市青少年宫后,场地能容纳七八百人,舞台上可以表演大型歌舞。等到琴岛入驻贺龙体育馆,不仅观众座位超过3000个,大型演出设备也有了用武之地,对室内净高有要求的空中杂技就是这时出现在琴岛节目单上的。然而,最后这次搬家,琴岛又从大剧场回到了小剧场:红色剧院是长沙现存最老的剧院之一,琴岛现在的演出场地仅能容纳800名观众。

  “难以施展。”琴岛执行董事陈勇芝告诉记者,与观众席少相比,小剧场舞台空间不足是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后台、侧台空间的缺失,让演出方十分头疼。但她也承认,小剧场有小剧场的好处,它拉近了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原来人们在歌厅看的是排场,现在剧场小了,观众更加关注表演的精致程度。”

  强调线上线下的联动

  2015年前后,媒体上掀起了一场关于长沙歌厅衰落的大讨论。当时长沙歌厅的数量已经从百位数跌到了个位数。琴岛负责宣传的周女士告诉记者,长沙现在仅剩下两家歌厅。

  长沙歌厅由盛转衰的原因很多,业界归结为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歌厅演艺人才的断层等。琴岛也面临这些挑战,为积极谋求转型,更加强调线上线下的联动、文化娱乐的结合。这些年的探索,也算小有成果。

  互联网直播是当下正火的娱乐方式。大部分主播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依靠团队运作,这种抱团方式叫作“直播公会”。琴岛在最近一次搬家前的半年就盯上了直播行业,成立了琴岛公会。目前加入该公会的主播人数超过3000人。陈勇芝认为,琴岛公会除了名气大,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有线下演出的支撑。像狼王,本来就是琴岛主持人,经验十分丰富,转战直播行业后也能一鸣惊人。对于那些原本就是互联网新人的主播,琴岛打算从今年起为其中的佼佼者举办线下活动,首场就定在3月底。陈勇芝透露:“他们都非常向往琴岛,希望能来长沙!”

  从2013年开始,琴岛在演出中加入湖湘文化元素,陆续推出了《黑茶印象》《绣色潇湘》《盛世铜官》等舞台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按照计划,琴岛今年5月将推出《我的长沙》,让长沙弹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台上展现。

  对话

  记者:现在歌厅的观众、节目情况如何?

  陈勇芝:观众以本地人为主,一家老小齐出动的情况不少,因此我们的节目编排主打“合家欢”,满足全年龄段观众的需求。除了过年放假,其他时间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每个月都会更换节目。

  记者:长沙很多歌厅都已偃旗息鼓,为什么你们还在坚持?

  陈勇芝:现在娱乐方式多元化了,有酒吧、KTV等,歌厅市场并不景气。我们做了25年,在民营演艺这块,我们是国内坚持得最久的。我们的目标也十分明确:成为中国第一家百年演艺企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也在摸索解决方案,努力克服目前面临的困难。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尹玮 冉丹阳

编辑:徐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