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刘捷萍
近日,乐和城内的百联东方商厦停止营业整体撤出。乐和城成为继开福万达广场后,又一个舍弃“主力百货”的购物中心。近年来,受消费需求改变、电商快速发展等影响,购物中心与“主力百货店”似乎缘分渐尽,有的面积缩水甚至关闭百货,有的干脆不设主力百货店。究竟是什么导致购物中心与大型百货店的“分手”?购物中心“去百货化”后,是否能赢得消费者更多青睐?昨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现象主力百货店撤出,加码体验业态
近日,长沙百联东方发出公告,称将整体退出在乐和城的经营。昨日,记者在乐和城看到,一楼至四楼原百联东方商厦的部分区域,品牌专柜已撤出,正在围挡施工。位于五一商圈的乐和城2011年开业,是长沙第一家集购物、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百联东方商厦为乐和城的百货主力店,其中服饰零售是其主体。乐和城相关负责人表示,空出的约一万平方米面积可能替换成餐饮、亲子、娱乐、文创等体验业态。
购物中心与主力百货缘分渐尽并非新鲜事。早在2015年下半年,长沙开福万达广场内的万达百货就因为亏损而关闭。万达百货退场后,孩子王、万达宝贝王乐园等儿童娱乐业态填补了空缺,如今成为万达广场的“吸客主力”。悦方ID MALL内的潮流百货NOVO两年前也悄然退场,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某运动潮牌店。
事实上,很多新兴的购物中心也不再将大型百货看得那么重要了。如位于芙蓉北路的CFC富兴时代购物中心,主力店包括卜蜂莲花超市、保利国际影院、欧悦真冰场、星巴克臻选、通程电器等,未增设大型百货;城南的鑫远·鑫悦汇内有麦德龙、迪卡侬、童邦水上乐园等主力店,也没有大型百货店。新开的金茂览秀城、天虹CC、保利MALL等购物中心内都没有主力百货店的身影。
困境实体零售疲软百货吸客能力弱
长沙购物中心快速发展,主力百货曾经是购物中心的标准配置,像河西奥克斯广场内的平和堂,步步高梅溪新天地里的梅西百货等。
因为主力百货在购物中心的面积占比通常很大,解决了购物中心前期招商上的压力。在经营模式上,主要是联营模式,通过出租空间、流水扣点的形式与购物中心合作。不过,近几年来,购物中心和主力百货店热恋不再。对于这种情况,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百货商场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节假日逛购物中心,是市民章女士一家经常的选择,“一般是去看电影吃饭,顺带购物。”像章女士一样,许多长沙人逛商场已变成“玩商场”“吃商场”,“购”排在吃喝玩乐的后面。说到家附近购物中心内某百货商场,她觉得存在感一般般,“品牌没有该商场河东的店子全,服装品牌和购物中心其他品牌店比没什么优势。”
“百货同质化,又比网购价格高,很难吸引到充足的客流。”一位从业人员将百货店形容成购物中心的“鸡肋”,“大型百货好像不能少,但确实无法像体验业态一样招揽客流,生意不好时无法旺场;等生意好了,主力百货店承租面积大、租金低又成为提高利润的负担。”
另外,百货实体店与购物中心的发展定位不相符,也让购物中心容易“见异思迁”“同床异梦”。乐和城也是长沙首家引进ZARA、H&M、C&A等快时尚品牌的购物中心,定位以年轻时尚为主。而百联东方商厦是中规中矩的百货品牌。定位有差异,客群不同难以共赢。有购物中心负责人坦言,百货店发展缓滞,而且缺乏创新,加上货品组合单一落后,价格又不具备竞争力,对于强调走时尚路线、满足消费者吃喝玩乐全方位需求的购物中心来说,并不是最佳组合。
趋势 百货积极转型求突破
“吃喝玩乐购,消费者仍然需要实体零售业态。购物能给人很好的体验感。”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教授柳思维认为,购物中心去百货化,并不是不需要珠宝、化妆品、服装等百货品类,而是百货的商业模式需要改变。
百货的同质化导致了竞争力低,每家百货商场品牌相仿,在“东西好卖”的年代,只要品牌全就能有优势,然而“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消费领域,要满足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改变,百货需要积极创新转型突围。”柳思维认为。
百货商场已意识到危机,开始转型。长沙百货商场中,包括王府井、通程、天虹等新开门店均转型购物中心,丰富业态提供更多消费体验;同时,各商场积极“触电”,步步高与京东腾讯合作,4月将推出首批合作店;友阿集团更在近期推出“回归百货”的改革,全面改革经营模式、采购方式、管理体系等。
柳思维认为,百货可以增加自营比例,学习国外的高端精品百货连卡佛等买手制的模式;或者借鉴购物中心优势,增强体验性。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捷萍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