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来说
清明节是祭奠亲人
缅怀英烈的神圣节日
而对65岁的退伍老兵刘国信来说
每一天都是肃穆的“清明节”
在中国东北吉林省珲春市大荒沟
刘国信守护着一座
安葬了13位抗日英烈的墓园
这一守就是40年
清晨5点,刘国信就从家赶往十几公里之外的墓园。墓园位于茫茫林海之中,13米高的烈士纪念碑高高矗立,“十三烈士永垂不朽”的红色碑文十分醒目。刘国信站在碑前,静静地凝视了一会儿,才开始巡护墓园。
墓园干净整洁,一阵风掠过森林,吹落许多枝叶。刘国信用手中的藤条扫把,仔细地把每一根枯枝、每一片落叶都清理干净。“这样的扫把,一年我就得用坏十几把。”
空山寂静,刘国信与英雄们相伴,却从未感到孤独。他讲起13位抗日英雄壮烈牺牲的故事,就像讲述自己亲人的故事一样。
1931年,日寇侵占我国东北,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未停止。1938年8月18日,珲春县抗日游击队在参加一场战斗后返回大荒沟休整,因叛徒告密,日军趁天不亮发动突然偷袭,13位队员在战斗中牺牲。活下来的同志将英雄的遗体就地掩埋,合葬在此……
刘国信一边讲,一边用毛巾蘸着清水,轻轻地擦拭着一块块墓碑。他轻声念出英雄的名字:朴振兴、吴彬、金龙学……
最后一块墓碑很特殊,上面写着“郎某某”。“这名战士不到20岁就牺牲了,只知道他的姓,不知道他的名。” 刘国信感叹不已,“岁月无风,英雄无名,让我们铭记历史、铭记英雄。”
刘国信是土生土长的大荒沟人,从小就知道十三抗日烈士的故事。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他19岁参军,曾参加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的抗震救灾。“这两次经历,让我更理解生命的意义。”他说。
1977年,他背着行李退伍回乡,第一时间就来到十三烈士墓园。年轻的英雄们依然静静地躺在大山里,躺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土地上。“那一刻,我被他们深深感动,更加理解13位年轻英雄当年的选择和付出。”
从那年起,他每个清明节都自发前来扫墓;再后来,他每天都来,春天种花,夏天除草,秋天扫叶,冬天清雪。
“40年来,我从不感到孤独,因为我和这些英雄们的心在一起。”刘国信说,“我见不得陵园里有杂草,见不得陵园荒废。如果那样,我会心疼!”
从前,人们对刘国信的行为不太理解;现在,人们愈发敬重、自豪。他的老伴崔爱凤一有空,也会跟着他去墓园巡护、清扫。
2004年起,当地政府在大荒沟修复十几个抗战遗址,建起红色展览馆,刘国信也兼职当起了讲解员。他请教专家,查找资料,每年为上万名观众讲述包括十三烈士在内的抗日英雄为国奋战、壮烈牺牲的事迹,守护着那段无比珍贵的红色记忆。
刘国信说:“只要我的身体还能动,我就会把这个烈士墓园一直守下去。”
战火纷飞的岁月早已过去,刘国信40年前种下的红松已长到七八米高。一尘不染的陵园,在四周大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穆。
“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些英雄的战士们流血奋斗过
但从没有经历过”
他伫立在墓碑前
轻声诉说:
“我经常会跟他们说说话
告诉他们现在的生活。”
来源:新华社
编辑:向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