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帮孩子戒网瘾 比退钱更重要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邓艳红 编辑:徐丹 2018-04-13 09:08:27
时刻新闻
—分享—

漫画/吴志立

  长沙晚报记者 邓艳红

  日前,来自长沙县的谌女士向记者反映,她12岁的儿子小吴玩一款叫“球球大作战”的手机网络游戏,几天时间就花费了6778元购买游戏道具。前日,在天心区检察院举办的“维护公共利益,检察官在行动”活动现场,另一位家长邵先生向检察官反映,他10岁的儿子玩“王者荣耀”,几天时间内便充值了8000多元。

  事发后,这两位家长都向游戏公司投诉,希望能追回这些钱,但都被游戏公司以“家长未能提供证据证明是未成年人操作”为由拒绝。家长该如何维权?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对网络游戏的沉迷?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案例 孩子玩手游,一天就花掉5000多元

  4月9日,谌女士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消费了6000多元,她赶紧找银行卡,却发现不见了。“难道是银行卡被盗了?”吓得谌女士赶紧报了警。

  就在报警后不久,谌女士却在儿子床铺的枕头下面找到了这张银行卡。谌女士的儿子小吴今年12岁,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儿子买什么东西了吗?谌女士突然想到儿子一直在玩一款叫“球球大作战”的网络游戏,难道这些钱花费在游戏上了吗?谌女士问儿子,儿子承认这些钱是他用来购买游戏道具了。

  据谌女士提供给记者的付款记录显示,她银行卡内的钱,分多次汇入一个名为“财富通—巨人网络”的账户中,其中4月7日和8日转账多次,每一次转账648元,总共转了6000多元。

  来自天心区的邵先生,也有同样的遭遇。邵先生的儿子沉迷于一款叫“王者荣耀”的手机网络游戏,一天就充值了5000多元,等父母发现时,他在这款游戏上已经花费了8000多元。原来,10岁的儿子经常拿着妈妈的手机玩游戏,而儿子恰好又知道妈妈的微信支付密码,于是便将这些钱购买游戏道具了。

  维权 家长要求退款,游戏公司拒绝

  事情发生后,谌女士和邵先生都向游戏公司投诉,希望游戏公司能退还孩子购买游戏装备所花的钱。

  谌女士向游戏的制作公司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申诉时,该公司要她提供游戏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绑定手机号一个月的账单、所有的充值证明等,还要提供是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操作的证据。谌女士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了相关资料,但难以提供证据证明“玩游戏的是她儿子”。

  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谌女士申诉的游戏账号在游戏中一共花费了6778元,这个游戏账号是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注册的,因此不能证明充值是未成年人所操作。这位工作人员还说,公司完全可以不退钱。“不过既然媒体介入了,我们可以退一部分。”

  而邵先生向游戏的制作公司东莞市讯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申诉时,该公司明确表示,如果不能证明是小孩操作充值的,一分钱也不退。怎样证明充值确实是未成年人操作呢?公司工作人员告诉邵先生,如果有监控刚好拍到小孩子进行充值操作的视频,就可以作为证据。但邵先生觉得这根本不可能,“谁会在家里安装监控,每次拍到小孩子玩手机游戏呢?”

  支招 家长有权主张退费,举证是关键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的韩颖律师长期关注网络游戏“吸费”现象,她表示,根据现行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按照民法通则,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充值行为本身就是无效的,钱应该退还。而10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交易额,家长也有权主张撤销。

  既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为何现实中不少家长仍然面临维权难题?其中,举证困难是最主要的障碍。韩颖指出,一些游戏公司对此类事件有内部的标准处理程序,一般会要求家长整理完备资料,如果家长在被扣费的时间节点上无法拿出当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证据,游戏公司也可能完全不配合,拒绝退款请求。

  湖南高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岸英也持同样的观点,4月11日,记者陪同邵先生曾向孟岸英进行咨询,孟岸英表示,如果家长能够证明系未成年人操作,当然可以依法维权。但是提供的证据要具备排他性,做起来很困难。比如邵先生表示他的儿子一般是周末在家中玩游戏,但同时邵先生夫妇周末也在家中,要证明这段时间只有小孩玩游戏就会很困难,更何况小孩玩游戏用的手机是家长的。

  天心区检察院侦查监督科检察官刘林玲给家长支招,他表示,家长发现孩子为网游进行不菲充值的情况后,需要保存好相关证据,如支付时间异常、可以证实是孩子独立行为的视频等,还有网上交易记录和聊天记录等能够证明充值是未成年人所为的依据,做好针对性的起诉维权准备。很多情况下,孩子玩游戏都是和同学一起进行的,通过孩子的同学也可以证明玩游戏的就是孩子本人,而不是其他人。另外,如果孩子进行充值的时间点刚好是父母上班期间,父母也可以通过同事证明这段时间玩游戏是孩子的独立行为。

  反思 家长应多陪伴引导孩子

  在电子支付手段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如何管住孩子的“小钱包”呢?刘林玲认为,举证相当麻烦,家长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才是治本之策。

  家长平时应该多陪伴孩子,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切勿沉迷。帮助孩子建立“手机是用来方便通讯联系的,一些有助于学习的APP可以适当使用”等正确认识。提醒广大家长,大多数APP采用免费下载、付费服务的方式运营,因此在给孩子使用手机时,要及时将手游软件设置密码锁,并谨防微信支付、支付宝的密码泄露和自动划款的情况发生,定期查看手机话费、微信钱包、支付宝等账户资金的变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星城夜谈

  孩子沉迷手游

  家长也该反思

  文 峰

  家长能否要回钱款,这是一个权益话题,也是一个法律话题。相较而言,这类新闻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是: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本身就是一个严肃的教育话题。

  要知道,现在的手机游戏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能够让人欲罢不能。因为它原本就是商家在系统研究用户心理后开发出来的逐利产品。这是一种商业行为,往往也并不违背法律。游戏产品的每一次充值升级,都是一个欲望释放和满足的过程。对这类手机游戏,大人往往都难以抵挡住诱惑,遑论孩子。

  特别是,因为涉世未深,孩子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被“着色”的过程。相比于成年人,他们一方面好奇心更重,另一方面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更差。所以,他们才需要家长监护和引导。从现实来看,每一个沉迷手机游戏、偷偷消费家长存款的“熊孩子”背后,其实都有一对监管失职的父母。

  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我们常讲,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不沉迷于手机游戏。家长不能一边不让孩子玩游戏,一边自己又沉迷其中。此外,这也是关于家庭教育的推问。一个书香味浓厚的家庭,父母都以阅读为爱好,孩子一般也会爱好阅读。须知,优秀的父母应该是掌灯人,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将决定孩子的接触范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邓艳红

编辑:徐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