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5月18日讯(记者 刘涛 卢小伟 刘玉锋)生产废水的肆意排放,一直是生态环境重要的污染源头之一,如何将废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考验着企业的管理经营智慧。5月18日,“美丽中国长江行 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湖南站媒体团走进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剂长岭分公司(以下简称“长岭公司”),一探他们如何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场打了一场漂亮的技术仗。
长岭公司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场
长岭公司地处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系中国石化(控股)催化剂有限公司下属企业,1970年7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现有长岭和云溪两个生产基地,生产催化裂化、催化加氢、催化重整和化工助剂等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各类催化剂,年产能超过12万吨,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性炼油及化工催化剂供应商、服务商。除国外,产品还畅销亚洲、北美洲、欧洲、澳洲、非洲等地区,年销售额逾20亿元。
巨大的产能同时意味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尤其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氨氮污水处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周边的环境和居民生活。高浓度氨氮污水如果直排到洞庭湖,主要危害是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水中一些生物疯长,造成水质恶化,含氧量降低。“很早以前的排放确实是有些高。”长岭公司副总经理杨柳告诉记者。
这与中国石化多年坚持的实现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中国石化始终践行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承诺。2012年,率先发布《环境保护白皮书》,向全社会彰显实施绿色低碳战略的理念、行动、责任及承诺;2013年7月30日,在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主办的“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上,中国石化宣布实施“碧水蓝天”环保计划;2018年4月2日,中国石化宣布正式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将绿色低碳打造成中国石化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绿色企业创建行动。作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依山傍水的长岭公司,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场。不达标的污水排外显然是不能容忍的。
技术先行助企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催化剂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氨水和铵盐作为交换剂,去除原料中的钠离子,氨水和铵盐并不进入最终产品,最后进入废水系统外排。这样将会导致污水氨氮含量达到1000mg/L以上,而目前国家排放标准为8mg/L。这个棘手的难题是企业必须解决的。
长岭公司自2009年以来,在经过多年氨氮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国内外技术调研的基础上,公司全面启动了氨氮污水综合治理工作。“十一五”期间,公司先后组织了国内15家从事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进行了技术交流,并进行小试、中试技术验证,最终选定了汽提法处理高氨氮废水,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处理低氨氮废水。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实施工程治理项目8个,总投资14223.6万元,清洁生产措施多项,于2013年4月全面实现外排污水氨氮达标排放。
长岭公司内,污水池和排水池相隔很近,却是天壤之别。污水池内乳白色的浑浊污水不断翻滚,另一面的排水池里,达到排放标准的碧绿的水缓缓向外排出,两个池子水之间,隔着一套高大的污水处理设备。“生产产生的污水氨氮含量达到2000mg/L,经过处理后,全部达到了8mg/L以下。”杨柳说,“根据我们实测,实际上达到了5mg/L以下。”不可忽视的是,污水处理这块的投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成本。“每年的成本大概增加三、四千万元。”杨柳向记者透露,“这些本来是公司的利润,但为了长远发展,环保工作是必须要做的,我们只能想办法降低成本。”
杨柳表示,这几年,污水处理技术并没有大幅度提高,以后提高的空间也很小。“我们现在主要从技术进步和管理工作优化上降低成本。”目前长岭公司的策略是减少排放量,以及实现了高、低、微三类污水的分流、预处理及回用。“每减少一吨污水的排放就能节省处理一吨污水的费用。”杨柳说。
目前,中国石化催化剂长岭分公司氨氮处理装置每年的污水处理量为80-100万吨,出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实现氨氮年减排1800多吨,长江断面的氨氮含量降低到0.5mg/L以下,达到了Ⅲ类水要求,为保护长江水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涛 卢小伟 刘玉锋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