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怀立 李蓉仙 江先国
炎陵县龙溪乡仙坪村,以前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们不会想到,仅仅几年时间,一半以上的村民就在县城买了商品房。谈起命运的改变,他们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在政府支持下种上了“致富果”——黄桃。
目前,炎陵是有名的“中国黄桃之乡”,全县黄桃种植面积达3.18万亩,总产量8400吨,综合产值超过3亿元,黄桃种植户户均收入超过5万多元,4662个贫困户因此脱贫。
闯难关、辟新径,株洲市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贫困群众送上了一把把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点面结合 产业带动脱贫
拧成一股绳,下足“绣花”功。如今,株洲市产业扶贫工作已经硕果满枝:156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了2.35万户8.17万贫困人口,助其年人均增收1887元。
成绩的背后,是产业扶贫的稳健脚步——
制定出台《株洲市产业扶贫指导意见》,强化政策驱动;实施全市产业扶贫规划,做到“县有统筹安排、乡有特色园区、村有专业合作社、户有致富门路”。
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效益和品牌优势,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
瞄准重点扶贫对象“精准滴灌”。3年间,全市整合涉农资金18.11亿元,带动贫困人口6179人,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7.76亿元,使2.3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产业扶贫,推动了特色农业的不断壮大。炎陵县推动“一带八基地”建设,“炎陵黄桃”已成为地理标志;茶陵县打造蔬菜、粮油、猪牛、果茶林四大特色产业,使茶陵食用菌、优质稻、茶油、黄牛、脐橙、茶叶等走向广阔的市场。
强有力的产业“火车头”,也不失时机地为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牵引力。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34个,市级155个。全市166个贫困村均打造出了自己的“一村一品”,实现了“一村一业”。
既走因地制宜“老路”,也穿创新谋变“新鞋”。除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之外,“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新型产业扶贫模式也在风生水起。
多方推动 强化就业扶贫
到底富不富,关键看收入。脱贫路上,就业是一条致富捷径。
近3年来,株洲市举办就业援助、春风行动等各类就业扶贫招聘会668场,为1.99万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岗位;全市共发放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近1.78亿元,带动1.05万人就业;去年以来,全市举办“扶贫专班”46期,1400余名贫困对象吃上“实用技术饭”。
……
在“促”字上做文章,在“助”字上下功夫,株洲探索出一套符合本市市情的就业扶贫模式——
通过定员、定点、定向、定岗、定责,株洲市将5家职业技术学校确定为“就业扶贫爱心培训机构”,将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结合,为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
通过“一人一卡”台账,坚持“一人一策”精准帮扶。为此,株洲市人社局常年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帮助贫困人口找到心仪岗位。今年春节后,该市70家企业就拿出2257个公益性岗位供困难群众选择。
针对贫困户居住偏远分散的问题,株洲组织培训队伍通过“乡村大课堂”送技术上门。使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
同时,株洲市还在全省率先推出就业扶贫支持政策,为个人、机构、企业提供一揽子政策补助大礼包,将个人贷款额度统一提高至10万元,对贫困地区创业者给予全额贴息。
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2018年2月,全市“贫困户脱贫之星”评选活动拉开序幕,最终,上千贫困户破天荒成为“明星”。这些“特色产业致富之星”、“转移就业勤劳之星”、“发展教育希望之星”、“感恩社会公德之星”,不仅可以获得现金奖励,还可获得项目支持、金融贷款、就业帮扶等方面的优先扶持。
穷不生根,富无天生。扶贫要“扶志”,才能真脱贫。
在攸县网岭镇北联村,身残志坚的李可德在扶贫政策支持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乡亲种药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如今,“全省最美扶贫人”李可德的励志故事正激励着许多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创造甜蜜生活。
有样学样,勤奋自强。在现在的株洲农村,混日子的懒汉少了,奔富路的勤快人多了。炎陵县沔渡镇中洞村贫困户李福亮,曾在贫病交加中虚度十年,如今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养蜜蜂、盖新房,还娶了新娘。评上五星级“脱贫之星”后,他感慨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好,自己加油干,生活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山,还是这些山;人,还是那些人。有了脱贫致富的必胜信念,那些曾经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困难群众,就这样迅速摘掉贫穷的“帽子”,一步步迈进富裕的门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怀立 李蓉仙 江先国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