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扶友”王鹤友:民情日记情倾深山苗寨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昊 张永强 编辑:徐丹 2018-06-28 09:13:27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陈昊 通讯员 张永强

  6月27日一早,花垣县排碧乡双龙村。7岁的杨云飞招呼着自己的小伙伴从下半村的家里出发,在上山那条石板路上一路追逐打闹,去往上半村的村小学上学。

  这条500多米的石板路,把双龙村两个寨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前是一条泥巴碎石路,老百姓上下非常不方便。要是碰到下雨天,就莫想走了。王队长他们来把这条路修好了,大家都欢喜哟。”村支书龙孙芳出神地望着石板路,路延伸到山腰的村寨,那里炊烟袅袅,黑瓦黄墙,如诗如画。

  龙孙芳说的“王队长”叫王鹤友,是华天集团常德子公司总经理助理、华天集团驻双龙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2015年4月8日,王鹤友第一次到了双龙村。他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是驻村第一天,收拾好住房后,在村里转了一圈。看着这里的秀山碧水和热情淳朴的村民,我意识到自己‘嫁’到双龙啦……既然‘嫁’过来了,就安下心来吧。克服一切困难,一点点去改变这个村庄的面貌,改变贫困群众的命运。”

  从这第一篇民情日记开始,3年时间,他已写满3大本。翻开日记,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他与村民接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困难疾苦、诉求期盼。字里行间带有一种深深的关切和思考,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他扎根基层、吃苦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1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也让他在制定扶贫规划、实施帮扶措施、推进脱贫项目时,更能符合村情民意,更能突出精准要求。

  王鹤友真正把自己“嫁”过来了。村子里到处都是他调研走访的身影,家家户户都认识这个戴着眼镜、有点书生气的“王队长”。“他还在村里0.5亩荒地上,种了玉米、黄豆、黄瓜、辣椒和白菜。”老支书施长兴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因为儿子还小、无人照顾,王鹤友的妻子停薪留职,带着2岁的儿子和他一起驻村半年。

  龙孙芳说:“他考虑事情很细致周到,很有规划意识。每个项目实施,他都亲力亲为,全力以赴。”王鹤友则说:“3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双龙历史欠账太多,真的是时不我待,我必须帮助村里尽快发展起来。”

  驻村第二年,双龙村就实现了水、电、路、房、业、网络、环境治理“七到农户”,落实扶贫项目33个。“通过全力以赴‘补短板’‘夯基础’,我们将影响双龙村发展的‘欠账’都还上了!”王鹤友说。

  为了搞好产业,在王鹤友筹划协调下,华天湘菜公司与村民协商实行订单农业。182户贫困户按照订单发展养殖业,最终形成了年销售鸡鸭5000多只、腊肉2500多公斤的农产品供销产业链,总产值达30多万元。仅此一项,村里202名贫困人口可实现人均增收1485元。

  2016年底,双龙村实现整村脱贫,但王鹤友并不满足于此。双龙村是一个海拔800米的高山苗寨,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相邻,有久负盛名的小龙洞瀑布。层层叠叠的梯田、错落有致的苗寨民居,藏于深山美景如画,生态植被、传统文化保存良好。他敏锐地抓住这一优势,想让村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为了量出通往十八洞村游步道的路程,王鹤友用步测的方式走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一路藤绊刺扎,手脚上布满血印。最终,双龙村与十八洞村之间建成了一条2800多米长的“连心”游步道。他的苦心没有白费,双龙村获评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今年4月,华天集团结束了对双龙村的3年帮扶,换点到新寨村,王鹤友却没有离开。为了帮助扶贫工作队尽快进入角色,他又到新寨村当起了队员。“他的经验方法太有用了,我们进村两个月不到,就摸清了情况,制定了规划,各个项目都在推进。”新任工作队队长说。

  有同事和村民笑称王鹤友是“老扶友”,他很喜欢这一笑称:“村民们脱贫了、开心了,他们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昊 张永强

编辑:徐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