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重庆市万州区草店子码头,清漂船进行清漂作业。
孟姣燕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孟姣燕
7月29日一早,在重庆市万州区草店子码头,4艘机械化清漂船正在长江江面上打捞河道垃圾。
“垃圾不少,特别是汛期,江面就成了我们的‘主战场’。”清漂工人刘波告诉记者,清漂作业主要通过船上的移动履带在江面上传动,将漂浮垃圾“扫”到船上来。
在刘波眼中,清漂就是和垃圾“赛跑”,如果没“抓”住,它们就会“跑”到下游。
万州地处三峡库区核心,境内长江干流达80余公里,江面面积148平方公里;主要次级河流25条,岸线长265公里,江面面积179平方公里。
“入汛后,树枝、杂草、生活垃圾会随着山洪进入江中,形成垃圾漂浮带。”万州区环卫处副主任陈渝介绍,目前,全自动清漂船逐步代替人工打捞,效率提高了,捞的垃圾也多了;过去打捞以白色垃圾为主,现在是枯枝烂叶。
汛期清漂任务繁重,仅万州长江干流每年打捞处理的河道垃圾达到近3万吨,它们会被转运到城市垃圾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置。
“清漂作业,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副局长罗小勇告诉记者,过去铁路、公路不发达,长江航道上船多,大量白色垃圾直排江中顺水而下,造成葛洲坝前垃圾泛滥,厚的地方可以站人。
三峡蓄水后,流速渐缓,江面漂浮物更容易堆积。在重庆,江津区、合川区、云阳县、丰都县、巫山县等区县,都在清漂。
“尽管清漂作业让库区河道变漂亮了,清漂工人也成为当之无愧的‘环境卫士’,但清漂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罗小勇表示,减少垃圾入江的根本之策,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流域内共同保护治理。
目前,重庆市正在全面建立完善河长制,各区县合力推进黑臭水体和消落区治理,并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及其重要支流水土流失区域为重点,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2017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然而,长江生态依然脆弱,保护库区生态任重道远,重庆把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孟姣燕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