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988年②——打开门户,加速向南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斌 编辑:高芹 2018-08-03 09:27:27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张斌 通讯员 杨斯

  【事件】

  1988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复湖南省人民政府报送的《关于加速湘南开放开发的请示》,原则同意湖南省加速开放开发的8条措施,同意湘南包括郴州、零陵、衡阳3地市作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并实行一些过渡政策和灵活措施。

  【亲历】

  今年已90岁高龄的省社科院原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萍,有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首倡者的美誉。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当年创办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的推动者。

  7月27日,张萍在家中回忆起当年亲身经历的这场改革,仍然难抑激动。

  他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主要地区是广东,最有条件利用沿海改革开放带动效应的是毗邻广东的湖南。但是,两个地区由于市场发育的程度不同,特别是较大的政策差异,给湖南带来了“南海潮”的猛烈冲击。

  一来,广东大量兴办工厂,大批湖南人南下务工,一时间“孔雀东南飞”“百万湘军下珠江”。当时,在深圳务工的湖南人,最多时达到了400万人。二来,大量农产品流向广东,出现了“湖南的工资、广东的物价”的矛盾现象。

  “湖南怎么办?”张萍回忆,面对重大战略选择和实际困难,城乡议论纷纭。

  当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措施可供选择。一种是“封锁门户”。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几年,从湘北的岳阳到湘南的郴州,近千公里通向广东的公路线上,设有上百个封锁的关卡。关卡堵和反关卡堵的“战争”相当激烈。一种是“打开门户”。撤卡停“战”,打开门户,以开放对开放,以开放促开放,既充分利用机遇,又尽可能化不利为有利。

  “我们发展商品经济,只怕产品卖不掉,还怕卖多了?卖掉农产品,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主张打开门户。”张萍说。

  1987年,中央决定在广东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革开放试验,湖南震动很大。

  紧迫时刻,当时的省长熊清泉同志找到张萍,交给他一个特殊的任务:带一个小分队到广东考察,任务是三句话:广东全面综合改革试验怎么搞?对湖南会带来什么影响?湖南应该怎么办?

  运用多种灵活的方式,近半个月后,调研报告出台。张萍当面向熊清泉同志汇报:“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经过调研分析,张萍提出五条对策建议,其中具有长远意义的,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以衡阳和岳阳为南北两翼,逐步形成京广和湘江沿线的城市开放带和产业密集带,形成湖南自己实力比较雄厚的经济核心和内外辐射源基地,即“一点一线”;二是建立以衡阳为中心,以郴州、零陵地区(今永州市)为次中心的湘南改革开放试验区。

  汇报讨论的一个结果是,在“试验区”前面加个“过渡”,熊清泉同志认为建立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的建议十分必要,不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了出来。经上报,国务院于1988年5月12日,正式批复成立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

  “湖南处于内陆的前沿、沿海的后方,是一个过渡地带,而湘南又处于湖南的前沿。创办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总的来说,就是建立一个双向开放、双向衔接的过渡市场体系。”改革如何进行,张萍建议,实行梯度衔接的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双向衔接的市场体系,加强湘南过渡区的开发,提高过渡区的外向开放度,增加过渡区的财政活力,扩大过渡区项目的审批权限等。

  不久,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怀化地区作为山区开放开发试验区,探索山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长沙、株洲新技术开发试验区也开始设立。

  “开放也是改革。”资料显示,过渡试验区设立以来,湖南的经济外向型程度、吸引外资额、经济协作等方面都有所扩大,工业继续保持着地方资源性工业的优势,农业综合开发开始起步,并坚持走“粮猪为主,综合开发,面向广东,打入港澳”的外向型农业路子。到1989年3月底,郴州地区共开垦荒地7.5万亩,旱地改水田l.3万亩,改造低产田3.5万亩,荒山造林6.8万亩;零陵地区开荒13.5万亩,改造低产田7万亩,建设吨粮田20万亩,荒山造林37万亩。

  “当自己的调查研究能够进入国家政策,是非常自豪和高兴的。”张萍说,自己现在每周仍坚持工作三天半时间,“小车不倒只管推”。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斌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