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 通讯员 杨沛璇
8月1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结果揭晓,湖南作家纪红建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耗时两年多,作家纪红建深入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罗霄山区、闽东山区,西藏山南、新疆喀什等脱贫攻坚主战场,走过湖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贵州、广西、福建、重庆、四川、湖北、江西、安徽、西藏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区、县级市)的202个村庄,实地采访了脱贫的老乡和当地扶贫工作者,带回了2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整理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历时8个月整理、思考和创作,这部近40万字、饱含心血的报告文学作品终于完成。
2017年,《乡村国是》由《中国作家》(2017年第9期)首发,湖南人民出版社单行出版(2017年9月出版)。该作品发表和出版后,立即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有评论家认为,《乡村国是》题材重大,视野开阔,内容丰实,温暖人心。书中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展现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呈现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既真实、全面、生动地描述了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伟大功绩,也充满着思辨和温暖,是一部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场感、有血有肉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有评论家称,该书全景式、纪实性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进程和成效,是用报告文学形式记载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是一部庄严厚重、气势恢宏的文艺扶贫力作。
纪红建,湖南望城人,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有《中国御林军》《明朝抗倭二百年》《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等长篇报告文学10余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其中,《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乡村国是》分别入选2016、2017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多篇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获“茅盾文学新人奖”、解放军文艺奖。
记者第一时间采访纪红建。得知自己获奖后,他有些激动地说,这次获奖觉得非常荣幸,也有些意外。纪红建说:“因为我知道,仅报告文学这一项,就有200多部作品在竞争,所以这个奖很难得。当时,公示提名作品,《乡村国是》名列其中,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乡村国是》能获奖,我认为这也是大家对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文学性、思想性包括对这个选题的认可。”
纪红建坦言,自己是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一直遵循的就是行走、记录、思考、报告。他说:“《乡村国是》这部作品反映了一个民生工程,就是我们当下的老百姓最需要的,我只是传递了一个心声。我认为,这个作品与我之前的作品相比,不同的地方是,我走的地方更加宽阔,笔下的故事也更加感人。我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记录,不断思考,抱着一种忧患意识、一种问题意识去写这部作品。有人说,这个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思想有厚度了。有故事,有思想,才有了温度,我自己也觉得这是一部很有温度的作品。当然,我要感谢我的家乡望城这片美妙的土地,滋润了我的文学梦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创作更多有温度的作品。”
《乡村国是》获得鲁迅文学奖,这是湖南文学界的一件大喜事。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作品的题材意义非常重大,它紧扣国家发展战略,书写的是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的伟大历史壮举。这正是党和国家重点在抓的工作。纪红建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把自己的艺术创造同国家重大战略紧紧结合起来,反映出一个作家可贵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艺术良知。这一点,值得在文艺界大力提倡。同时,纪红建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那种严谨作风和吃苦精神,也值得文艺家们学习。”
王跃文认为,《乡村国是》反映的是全国视野下的扶贫攻坚,作者的工夫做得非常扎实,这是作家用实际行动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同时,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很强,深受读者欢迎。他笔下那些扶贫攻坚的故事真实动人,有血有肉,颇具艺术价值。《乡村国是》这部作品出版之后一印再印,这在报告文学作品中也是少见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薇 杨沛璇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