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8月29日电(记者 杨羽 王婧菲)八月底酷暑渐退,今年5月份种下的红薯进入快速生长期,十月下旬将迎来丰收的果实。记者近日来到长沙市望城区静慎村,这里以丘陵地形为主、旱土多,村民有种植红薯的传统。红薯,在过苦日子的年岁让村民们得以果腹,如今却成了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的“黄金果”。
回乡:谁说农民的儿子不愿再当农民
戴一副细边眼镜,眼前的斯文憨厚的姚栋正在招呼着工人们忙里忙外。他所经营的红薯加工厂即将焕然一新,除了引进全新的生产设备外,还设有红薯粉制作体验室供游客参观体验。为了赶在丰收季前完成厂房升级改造,如今姚栋正带领着工人们加紧施工。
今年34岁的姚栋是土生土长的静慎村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闯荡,做过饭店厨师,开过服装店、炒货店。回乡前他在望城区承包了一个片区的快递业务,年收入过十万元。村里人觉得姚栋脑瓜子活、在城里“混得不错”,但姚栋却觉得漂泊无依,心中对家乡的眷恋和回家的渴望在女儿出生后愈发强烈。
在村支部书记姚罗华的支持鼓励下,2012年姚栋与妻子文莎一同回乡创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姚栋要回乡“当农民”的事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坚决反对,岳父岳母嘴上不说私底下却没少跟妻子文莎抱怨,就连邻居们都做工作劝姚栋不要回来,“大城市天地广阔,回乡下就是没进取心。”
顶着巨大的压力,姚栋夫妻放弃了在城里买房的计划,带着十几万元的积蓄毅然回到了村里,开始了新型职业农民生涯。
创业:带着情怀和吃苦的决心做农业
回村后,夫妻俩筛选了多个农业项目后决定以养殖鹌鹑为主业。首批购入6万只鹌鹑,没想到几天就死了近万只。心急如焚的姚栋将鹌鹑解剖后拍照上传到网上求助,在一位热心网友的指导下用药,这才止住了鹌鹑的疫情。后期,姚栋又购入了5万只鹌鹑扩大养殖规模。自此,夫妻俩精心照料着这十万只鹌鹑。“大年初一都是清晨6点前起来喂食。”姚栋说,经常忘了自己吃饭,只想着鹌鹑不能饿肚子。创业不易,妻子文莎将每一笔开支都详细记录在小账本上,一年忙活下来,夫妻俩赚了6万元。
虽说赚的不多,过程也饱经艰辛,但养鹌鹑的尝试却给了姚栋信心。“大家都不看好做农民,但事实证明我做成了。”考虑到养殖业风险较高,2013年姚栋将鹌鹑养殖场转卖后,开始重新思考创业方向。
红薯在我国南方地区不宜长期储存,多少年来村民们习惯把红薯加工成红薯粉食用。静慎村的红薯粉在长沙小有名气,尽管已经离开餐饮业多年,但姚栋此前的厨师同行们还是经常请他代为购买。
从“代购”中嗅到了商机,姚栋毅然投身红薯种植和深加工产业,将村里的红薯做成产业、做响品牌。为了纪念夫妻俩共同创业的经历,姚栋注册了“薯夫妻”品牌,并将夫妻俩的漫画头像作为标识。
期盼: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科技投入
自2013年起,“薯夫妻”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农户+基地+合作社+公司”的模式,把红薯种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依托“互联网+”销售渠道将红薯粉销往全国各地。下一阶段,姚栋还计划通过红薯粉制作体验等特色活动,将红薯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回乡创业不仅让姚栋一家过上了有滋有味的小日子,还帮助了乡亲们一同脱贫致富。村民姚沛纯大姐一家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家中有9口人,夫妻俩靠务农维持全家生计。参加红薯专业种植合作社后,依托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姚沛纯家的收入稳步增长,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借助现代化农机,红薯的种植与收获效率得以大幅提升;通过与湖南省农科院深度合作,红薯种植技术也得到不断改良,如今最让姚栋困惑的是红薯深加工。尝到了红薯粉的甜头后,他陆续开发了红薯干、红薯片、红薯酸菜等系列产品。尽管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但是红薯粉等食品的加工方法、工艺多是沿用传统制法,虽然口感纯正但产品种类和口味单一,总体科技含量较低。姚栋说,自己迫切希望能够获得红薯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更多地专业指导。
今年,姚栋带领着合作社的村民们共种植了近一千亩红薯地,预计每亩产量超过5000斤。“作为一名‘85后’新型职业农民,能将家乡特色农产品带到全国各地,能与乡亲们共同依靠双手脱贫致富,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姚栋说。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杨羽 王婧菲
编辑:李丽